作为一种根植于民间的艺术形式,杨柳青木版年画无疑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和传统农业社会相比,当今人们的娱乐方式与审美趣味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年画的需求日渐减少,加上技术传承不易、印制成本过高等原因,木版年画逐渐走向了边缘化。近年来,木版年画作为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来自政府、知识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保护,这在某种程度上重构了木版年画的内涵及内在价值,原本根植于民间、以民俗维系的传统木版年画,为了生存所需,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产业,在这个过程中,木版年画逐渐从实用的年俗物品演变为供收藏欣赏的文化艺术品。
在继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如何延续传统艺术形式在当下社会文化生活中的生命力,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知识界从历史、社会及文化的角度,对年画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已进行了深入研究。但真正要避免木版年画脱离根基,我认为还是要靠年画创作群体,要靠年画艺人,靠他们从自身体悟出发去努力。
年近七旬的白庆芳老人一直在做这样的努力。白庆芳老人是杨柳青木版年画重要的传承人和弘扬者,上世纪90年代,他创立了杨柳青汇文斋画社。凭借着对民间艺术的追求和对杨柳青木版年画的热爱,十余年来,他利用业余时间,以传统年画为根基,加上自身的体悟与创新,创作了600余幅年画作品。除此之外,他还对各种传统年画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研究,并以汇文斋为基地培养了很多新人。2011年时,白庆芳老人将他收集整理的年画分门别类,编著出版了《杨柳青年画汇文斋传统作品集》。现在,《杨柳青木版年画汇文斋传统作品续集》也已经出版。对民间艺术的整理与汇编,不仅是对社会文化与艺术发展的继承,同时也是在对艺术史文化史做记录,为研究杨柳青年画的历史打下研究根基。本书,饱蘸的是白庆芳对杨柳青木版年画的深情,承载的是白庆芳对传统民间艺术传承与发展深深的责任,这部书不但是今后木版年画研究的一份重要资料,对其他木版年画创作艺人创作实践,也是一种鼓励与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