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印象关注 >> 浏览文章

春秋乱世 大国角逐的舞台

2014/7/9 15:10:36 点击数: 【字体:

春秋乱世 大国角逐的舞台

  据当地村民说,这里古时是召陵故城的护城河。

  召陵会盟,主角是两个大国——齐国和楚国,但和两个小国不无关系,一个是郑国,一个是蔡国。

  自周平王东迁后,王室衰微,诸侯四起,最早在中原以王命号令诸侯的,是郑国。周室东迁,所依靠的是晋、郑两国。晋国在春秋初年内乱不已,无力旁骛。郑国则不同,郑国的版图可以说是东周王都门户,而且郑国居当时天下之中而得商贸之财富,更重要的是,郑庄公还在周天子的“中央政府”任职,故能挟天子而肆无忌惮地动用周朝的财力、物力和军队征伐诸侯。

  根据史书的记载,郑庄公伐卫,败燕,侵宋,征鲁,抗诸侯之师,的确威风八面。

  不过说到底,郑国是个小国,虽能称雄一时,但缺乏后继力量。更要命的是,郑庄公这个人缺乏政治远见和头脑,更别提像齐桓公那样的历史责任感了,他图的是一时痛快,没有什么国家可持续发展规划。郑庄公死后,郑之雄风随之没了踪迹。

  虽然郑庄公也搞了一次会盟,史学界也有“郑庄小霸”的说法,但郑国的“小霸”实在没什么可称道的地方,除了耀武扬威,没有任何效用,其挟周天子以令诸侯的作风,很令其他诸侯反感。

  另一个国家蔡国恰恰相反。蔡国说起来也是王室血脉——蔡国最早的国君是周武王的亲弟弟叔度,不幸的是,蔡国有个很强大的邻居楚国。可怜的蔡国如同客厅门口的脚垫,进进出出都会被踩上几脚,不论是中原诸侯征伐楚国,还是楚国北上问鼎中原,蔡国都首当其冲。

  春秋初年,蔡国还有实力出兵,与鲁、宋等一起讨伐郑国。但随着楚国的崛起,公元前684年,楚国利用蔡、息两国的矛盾,出兵俘虏蔡哀侯,将蔡国纳入楚国控制范围。从此,在楚的压迫下,蔡国深受其害。公元前531年,楚一度灭蔡,三年后蔡国复国。公元前506年,蔡国终于报了灭国之仇——蔡国跟随吴国伐楚,蔡军还进入过楚国都城郢都。但好景不长,公元前447年,楚国干脆出兵彻底灭掉了蔡国。

  蔡国,实在是一个很悲催的诸侯国。

  荆蛮楚国崛起南方

  楚国是诸侯国的一个另类。与齐国相比,它的来历有点“不正”。

  虽然《史记·楚世家》说楚人的先祖是五帝之一颛顼,而颛顼是“黄帝之孙”,与周王室是同源。但由于颛顼部落一直向南方发展,周王室是姬姓,楚国是熊姓,姓不同则不亲。在夏、商二朝,熊姓部落起起伏伏,“或在中国,或在蛮夷”。由于这些原因,楚人一直被中原诸侯集团称为“荆蛮”、“蛮夷”,视为“异己”,受到排挤。

  黄河流域的中原诸侯各国,都是西周王室所封,他们一直以正统自居,把西北的戎狄、东北的胡、南方的荆蛮,统统视为威胁中原的异己势力。

  西周初,周王室认为荆蛮和戎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直到周成王时才“封熊绎于楚”,“居丹阳(今湖北秭归)”,并与鲁、卫、晋、齐“俱事成王”。楚国虽然挤进了诸侯行列,却始终与周王室有一种隔膜感。从周夷王开始,西周王室走向衰微,中原诸侯也开始不安分起来,他们或“不朝”,或“相伐”。在这种形势下,楚王熊渠索性打出“蛮夷”的旗号,宣布不受周制约束,自封三个儿子为句亶王、鄂王、越章王。不久,熊渠担心暴虐的周厉王前来镇压,又自动取消了这三个王号。

  楚国地处长江中游,据有江淮流域广阔地域,水利发达,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地广人众。“齐桓公始霸,楚亦始大”,楚国与齐国差不多同时崛起,形成南北对峙。

  楚国的崛起,得益于楚成王,他同样通过重用令尹(宰相)子文对楚国实行了一场改革,使楚国国力迅速强大起来。

  楚国的改革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对内削弱贵族势力。在此之前,楚国贵族巨室封邑过大,滋生出种种弊端。子文下令贵族巨室都割出一半田产归公,以充实国力。子文以身作则,别人也无话可说。《左传》说子文“自毁其家以纾楚国之难”,留下美名。其二,改善外部关系。楚国主动向周天子进贡,并“结旧好于诸侯”。其三,发动楚国原住民大量开垦江汉间可耕土地,使楚国国力大增。

  实力大增的楚国,在南方发展很快,兼并了江淮间众多小国,“于是楚地千里”。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中说:“楚在春秋时先后吞并四十五国,疆土最大。”

  侵入中原以图强国地位

  对于楚人来说,被中原诸侯瞧不起是一件很郁闷的事。

  楚人的先君在商末周初就依附周人。周成王时,楚君熊绎因成王“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被封在荆山脚下的荒僻之地,“号为子男五十里”。楚人“跋涉山林”,殷勤奉周却落得“非我族类”的结果,楚人内心的屈辱之感和不平之愤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楚国与周天子的关系日益疏远,一直渴望有机会冲破“辟在荆山”的束缚而兴族强国,取得与中原诸侯国平等的地位。

  在弱肉强食的春秋时期,想要得到中原诸侯的认可,只能通过战争来抬高自己的威望。这一点,《史记》做了最好的注解:“(公元前706年),三十五年,楚伐随。是也。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随人为之周,请尊楚,王室不听,还报楚。三十七年,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蚤终。成王举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蛮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王,与随人盟而去。”

  随国是西周分封的姬姓大国,萝卜虽小,长在辈上,国家虽小,但属于天子宗室。楚国讨伐随国,并不是为了吞并(随国长期作为楚国附庸而存于楚国腹地,直至战国中期才为楚所灭),而是以武力逼随服楚,达到“观中国之政”,即希望能取得和中原诸侯平起平坐的目的。

  此时的楚国,自以为已经有了与中原诸侯国相当的实力,也应该享有与中原诸侯同等的地位。可是,周王室根本不理睬楚人希望提高君主名号的要求。其时,主持周政的是中原诸侯。中原诸侯不肯尊楚的态度,表明了中原诸侯一如既往地视楚为“蛮夷”而予以排斥的态度。楚人请求“观中国之政”不得,就只能以“敝甲”人“观中国之政”了。于是,楚人在相继灭掉了江淮的小诸侯国后,开始向北征讨,将矛头指向中原诸侯。

  楚国北向中原伐申、侵邓、入蔡、灭息,开辟了“方城以为城”、南阳盆地以为庭的楚国北疆,继而深入中原不间断地伐郑,大举介人中原政局。

  到了公元前671年,楚国大概觉得自己武力也炫耀得差不多了,该文明一些了,即位的楚成王主动“布德施惠,结旧好于诸侯”,不料遣使者访问与周王室关系密切的鲁国,却“未成其礼”;遣使者向周王室敬献贡礼,虽获“天子赐胙”,得到周天子的回复却是:“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意思是,你们这些荆楚蛮人,要折腾就在南方折腾,中原贵族圈还是别来凑热闹了。

  闹腾了这么多年,楚国的南方大国地位虽然中原诸侯已经默认,但仍很排斥楚国,不允许其插足中原舞台。

  大失所望的楚国,开始大举侵入中原,矛头指向中原腹地的郑国。

  公元前666年、前659年、前658年、前657年,楚成王连续四次伐郑,不仅抓了郑国的贵族聃伯,而且所到之处,城邑“不得复筑”、房屋“不得复葺”、居室如同“鸟鼠处穴”。面对楚国的咄咄攻势,郑国完全招架不住,数次向齐国求救。

  果然,齐桓公和管仲商量之后,决定援助郑国。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大河报(2014-07-09)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