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印象关注 >> 浏览文章

太行山南逍遥游

2014/7/9 15:13:18 点击数: 【字体:

太行山南逍遥游

  绝壁下的百家岩寺。这里曾是嵇康“寝迹”的“北山阿”。

 

  

太行山南逍遥游

  因嵇康曾在此居住,百家岩下的这座小山被称为“嵇山”。此碑为明代所刻。
 

   “一种风流吾最爱,魏晋人物晚唐诗。”

  在中国文化史上,魏晋的名士风流,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而在众多名士中,嵇康是“第一等的可爱人物”,千百年来,他拥有不计其数的“粉丝”。

  嵇康具有成为偶像的一切条件。

  他是著名的帅哥,身高约1.88米,俊朗安详,潇洒挺拔,如玉树临风;

  他是超一流古琴演奏家、琴曲创作大家、音乐理论家,临终一曲《广陵散》,早已成为伟大的传奇;

  他是书画大家,唐人赞其草书“如抱琴半醉,咏物缓行;又若独鹤归林,群鸟乍散”,评之为草书第二,在这个榜单上,王羲之仅屈居第八;

  嵇康还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他的《养生论》、《与山巨源绝交书》等惊艳当世,传留后代,影响深远。

  在短短39年的生命旅程中,嵇康能取得如此成就,真心超级赞。

  然而,嵇康令人倾倒的原因不止这些,千百年来,人们喜爱他,更多是因为他自由不羁,率真磊落,至情至性,超然功名利禄之上,只按自己心愿生活,不为金钱、权利、物欲等役使。那份超然和阳刚,在中国知识分子心灵史上独树一帜,令后来无数文人向往不已,也羞愧不已。

  嵇康生活在一个很糟糕的时代,政治黑暗血腥,社会动荡混乱。但幸运的是,他有一处“精神乐园”——河内山阳(今修武),嵇康一生过半岁月在此度过。他与阮籍、山涛、向秀、吕安等人著名的“竹林之游”,也发生在修武。在太行山南的这片土地上,嵇康们或徜徉山水、琴诗自娱,或潜心思考、相互辩难,营造出独特的文化氛围,使修武成为一片文化高地,同时也成就了他们自己。

  七贤会聚,竹林畅游,是修武历史的闪亮一页,作为纪念,该县自五代后一直有七贤乡(上世纪五十年代曾更名,2011年恢复为七贤镇),不久前,我们慕名前来,寻访前贤遗踪。

  嵇康“寝迹北山阿”

  一道细小的瀑布,挂在山寺一角的峭壁之上,哗哗的水声,与大殿里漫延出来的佛乐相融,形成美妙的交响,听得我们心中一片清澈澄净。

  山寺叫百家岩寺,建在八百里太行南端一处峭壁下。那峭壁高一二百米、宽五六百米,陡直壁立,刀劈斧削一般。这太行山特有的阳刚与雄浑呈现在眼前之时,初次见到的人往往瞬间震惊,目瞪口呆。

  峭壁之下,西边是深谷,东边是座低矮的小山丘,小山丘与峭壁之间,形成一块数十米宽,百多米长的平缓地,战乱的时候,曾有百户人家避难于此,因此得名百家岩。百家岩寺即建在其东侧。

  “这儿曾是嵇康的居住地,对于他来说,百家岩寺是后来者。”指点着那座小山丘,修武文化学者杨天亮说,“那小山本来叫秋山,因嵇康的缘故,后人将其改名为嵇山。”

  在杨天亮先生引领下,我们观赏了宋代石刻“嵇康淬剑池”、“刘伶醒酒台”,明代石刻“嵇山”碑。杨先生说,竹林之游的遗迹,如今主要在这一带,不少专家学者考证竹林七贤遗踪,必到百家岩。

  清华大学教授王晓毅读博士期间,曾随导师一起,以方志资料为线索,在焦作一带考察半个多月,沿着漫长而曲折的进山古道北行,来到百家岩下的嵇山,他突然明白了嵇康诗中“北山阿”的含义。

  “昔蒙父兄祚,少得离负荷。因疏遂成懒,寝迹北山阿”。“亮无佐世才,时俗所不量。归我北山阿,逍遥以相佯”。

  嵇康与朋友赠答的诗中,两次提到“北山阿”,显然,那是他“寝迹”、“逍遥”的所在。过去有人认为“北山阿”是虚指,但在百家岩下,王晓毅突然想到,那并不是“表达理想憧憬的文学描写”,而是一处实实在在的居所。

  “寝迹”,就是隐藏行迹。这个居所,是嵇康隐居的所在,也是他实现人生理想的现实依托。

  师事庄子“任自然”

  嵇康原籍谯国(今属安徽),与曹操是同乡。他父亲早年追随曹操,曾任督办军粮的侍御史。官儿虽不大,但显然深得曹氏信任。

  嵇康是家中幼子,他少年丧父,由母亲和兄长抚养长大。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深得家人钟爱,因此在接受良好教育的同时,很少被严厉地约束。宽松的家庭环境,使嵇康得以自由发展,形成旷达自由的个性。如哥哥嵇喜所说,他“少有俊才,旷迈不群,高亮任性,不修名誉,宽简有大量。学不师授,博洽多闻”。

  他长得很帅,但“土木形骸,不自藻饰”。这与社会风气大不相同,当时大名士何晏等人,都是“外貌协会”的,何晏以涂脂抹粉、行步顾影闻名。嵇康完全不修饰自己,被人评价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

  年纪稍长,嵇康接触到《老子》、《庄子》,从此深受影响。这时正是玄学兴起之时,但玄学的创始者何晏、王弼对老子更为关注,而嵇康的个性与庄子思想更为契合,因此更多受到庄子的影响,“重增其放,故使荣进之心日颓,任逸之情转笃”。

  在嵇康看来,名利权位都是腐蚀人心的身外之物,陷入其中,只会损害生命的自然和纯粹。在他看来,人的生活不应受外在利益的驱使,而应任由“自然心性”而行。最理想的“至德之世”,就是所有人的兴趣、爱好都能自由发展的时代。

  因为这样的思想,嵇康似乎从来不勉强自己去当官仕进,他只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诸如“养性服食、弹琴咏诗、徜徉山水”之类。

  《晋书·嵇康传》记载,嵇康经常在深山中采集草药,有时被山中美景深深打动,竟至流连忘返。山间砍柴的樵夫远远地看到,都以为自己遇到了神仙。

  有学者认为,嵇康把庄子的哲学理想生活化、现实化了。在被忽视数百年之后,经由嵇康等人,庄子的哲学恢复了生命活力。

  一面之交

  “契若金兰”

  嵇康原籍谯国铚县(今安徽宿州),为何长期在修武居住?这个问题史无明载,大约是因为他父亲从军后定居到了修武。有人认为嵇康成年后才到修武,大约在此地住了二十来年;也有人认为,嵇康或许从小生长在修武。不管如何,嵇康一生的重要朋友,都是在修武、洛阳一带结识的。

  嵇康一生最重要的朋友,应该是阮籍和山涛,他们三个人后来也构成竹林七贤的基本“班底儿”。据说他们第一次见面,便“契若金兰”了。

  “金兰”一词,出自《易传·系辞》:“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意思是说,两人如果心意相同的话,其锋利可以截断金属;而志同道合的言语、气味就像兰花那样芬芳。契若金兰,就是比喻朋友交情深厚,志同道合。

  嵇康比山涛小18岁,比阮籍小13岁,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相知相交。他们友谊之深厚,令山涛的夫人都觉得奇怪,要求山涛将他们带家里来,让自己瞧瞧是什么样的人物。

  两位朋友来访,夫人劝山涛准备酒肉款待,并留他们住宿。大约那时朋友来访,妻子必须回避,只能想办法“偷窥”,白天容易被发现,只能安排在晚上。

  夜幕降临,山涛与两个朋友边喝酒,边高谈阔论。山涛夫人“夜穿墉以视之”,那三位谈了一夜不瞌睡,而屋外这位,竟然也陶然沉醉,“达旦忘反”。

  第二天,嵇康、阮籍告辞后,山涛问夫人:“这两个人怎么样?”他老婆脱口而出:“你的才华,跟他们比差远了。不过,你的见识、度量可以与他们交朋友。”山涛说:“他们也常常说我在度量这方面胜过他们呢。”

  河内郡居于洛阳与邺都两座大城之间,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又地处太行山南麓,多泉水瀑布河流,风景优美,是魏晋时期名士周游的胜地。与阮籍、山涛相识后,嵇康的家逐渐成为一批文人逍遥游放的所在,即所谓竹林之游。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大河报(2014-07-09)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