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具体的图像转换成简单笔画的文字,这是汉字能绵延不绝的原因。《说文解字》说:“黄帝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háng,脚印)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大意是说,仓颉明白,每一种鸟兽都有独特的爪痕或兽迹,依据这些特征,便可以分别各种鸟兽,于是仓颉便以鸟兽所独有的特征,形之于文字。
河南省新郑县洧(wěi)水南岸有一个地方,称为“凤凰衔书台”,据传是仓颉造字时,收到“貔貅”蹄印受到启发的地方。到了宋朝,为了纪念仓颉造字的功劳,人们在此建庙,取名“凤台寺”,寺里有一座塔叫“凤台寺塔”。“凤凰衔书”的传说,可信度虽然低,但有助于体会当时仓颉如何突破造字历程所遇到的瓶颈。
传说仓颉为了专心造字,便在洧水南岸筑一座高台并住了下来。有一天,仓颉正在苦思如何表达能看见、能说话的人,又用什么来表达人的面貌。他随意拿起树枝在沙地上打稿,先勾勒出人的面庞、五官、身体。可画到一半,他停了下来,皱了皱眉头,心想:“不行,笔画太多了,若是画得这么完整,那就太耗费时间了,而且很难表达精确的意思。”
正当他陷入沉思时,天上飞来一只凤凰,嘴里叼着的东西正好掉在仓颉面前,仓颉拾起来,看到上面有一个蹄印,他看了又看,就是认不出那是什么野兽的蹄印。恰巧这时走来一个猎人,仓颉马上向他请教,猎人看后说:“我想这应该是貔貅的蹄印,因为任何野兽的蹄印都有其特征,我只要看一眼就能分辨。”
猎人的话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天资聪颖的仓颉立时醒悟:“没错!万物都有独特之处,只要能够抓住事物的特征,就能用最简单的笔画将它描绘出来,而不需描绘出事物的全貌。”
猎人走了之后,仓颉通过观察发现在所有四肢动物当中,只有人能站立行走,因此,他以双脚站立的 (儿)来代表“人”,念作rén。接下来,从这个构件又衍生出各种行为动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