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年代:北宋
出土时间:1997年
出土地点:西工区宋墓
核心提示
时下,街角、公园总少不了对弈厮杀的场景。马走日、象走田、车走直路、炮翻山、小卒一去不归还……这样的象棋顺口溜,很多不会下棋的人也能说上几句。在洛阳博物馆,就珍藏着一副目前考古发现年代和出土地点明确,且保存非常完整的瓷质象棋,这为研究古代象棋形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象棋形制关联战争谋略
1997年7月,考古工作者在西工区唐宫路北侧一座宋代墓葬中,发现了这副完整的圆形瓷质象棋。整副象棋棋子共32枚,黑白棋子各16枚,卒子齐全,有将2枚、卒10枚、车4枚、炮4枚、士4枚、马4枚、象4枚。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象棋出土时,并未发现棋盘。
这些棋子大小匀称,直径约1.8厘米,厚度约0.3到0.5厘米,与现在常见的棋子相比要小巧一些。专家介绍,棋子均由瓷土烧制而成,表面不施釉,正面的阴刻字填涂朱砂。虽然个别棋子的字迹因年代久远已模糊不清,但通过凹进去的刻痕,仍可辨认出棋子的“角色”。
在这副象棋棋子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莫过于“炮”。4个“炮”字并不是现在常见的“火”字旁,而是“石”字旁。这是因为古代最初的“炮”是古人利用杠杆原理发明的一种投掷石头的远程发射武器。所以,象棋中的“炮”,一直都沿用“石”字旁。
后来,随着火药的发明和广泛应用,“炮”逐步进化为发射火药炮弹的重型武器,象棋中的“炮”,也从“石”字旁变为“火”字旁。由此可见,象棋的形制和规则,不仅与古代战争的排兵布阵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实现了军事谋略与生活游戏的完美融合。
象棋唐宋以来广受喜爱
象棋,古时也被称为象戏,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唐代,象棋已进入普通百姓的生活。到了宋代,随着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舞蹈、杂技等文化活动深受人们的喜爱,象棋更是非常流行,可谓家喻户晓。
“当时市井还出现了专门制作棋子和棋盘的手工艺人,随处都可以买到棋具。下象棋甚至还成为了一种职业,一些棋手被召入皇宫,担任“棋待诏”。”专家介绍,“棋待诏”是专门陪伴皇帝下棋的官职,官阶九品。凭借棋艺可以获得官职的现象也说明了象棋在宋代盛行。
据记载,象棋在宋代的发展,离不开宋代的开国皇帝赵匡胤的支持。赵匡胤对象棋的情有独钟,也影响了宋代的历代帝王。北宋末年的宋徽宗非常迷恋象棋,他常用他创造的瘦金体字题写的棋子来下棋。据说,宋徽宗在被金兵俘虏到北方时,也随身带着象棋。
当时,不仅王公贵族喜欢下象棋,文人雅士也同样热衷此道。据记载,李清照婚后经常与丈夫赵明诚在家以下象棋为乐,并称象棋为“博弈之上流,闺房之雅戏”。
相关链接
楚河汉界的由来
早期的象棋,并没有楚河汉界,而是纵横相连的,直到南宋时期,楚河汉界才被象棋爱好者加上。
楚河汉界是象棋棋盘中的分界线,来源于楚汉战争。公元前203年,刘邦出兵攻打楚国,项羽粮缺兵乏,被迫提出了“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的要求,从此就有了楚河汉界的说法。从棋盘的格式上看,楚河汉界的两边分别是九条竖线、五条横线。九,在数字上为最大;五,在数字中处于中间。竖九横五组合成了“九五至尊”,它至高至大至广,代表了皇位。两边摆上棋子之后,形成的黑红棋子相峙相争局面,艺术地再现了楚汉争夺天下的历史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