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洛阳 >> 走进洛阳 >> 印象洛阳 >> 浏览洛阳

隋唐洛阳城 风雨应天门 (河洛春秋——洛阳城门系列(1))

2013/5/2 11:29:32 点击数: 【字体:

 

隋唐洛阳城 风雨应天门 (河洛春秋——洛阳城门系列(1))
 
应天门三维复原图

  历史,曾经吱呀一声关住城门,驱赶我们奔向工业文明。

  时光学会了奔跑,文学习惯了粗糙。于是,在洛阳通往华州的官道上,再也不会出现徒步行走的杜甫,再也不会出现《三吏》《三别》,乘着高铁飞翔的当代诗人们,不需“暮投石壕村”,不会遇到“有吏夜捉人”,当然也写不出令人叫绝的《石壕吏》了。

  所以我想,古人生活节奏缓慢其实是天大的好事儿。今天你我能够梦回隋唐,端详历史背影中的那个城门,亦属幸福!

  帝都风雨多城门更名频

  应天门建造时间: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

  应天门所处位置:隋唐洛阳城宫城正南门(定鼎路与凯旋路东端交叉口北侧),南与皇城正门端门、郭城正门定鼎门相对应,北与明堂、玄武门、龙光门相对应,处于隋唐洛阳城南北轴线上。

  应天门是隋唐东都最重要的城门,其地位可与北京天安门一比!两者之间,颇多相似。

  第一,名字相似,名字中都含有“天”字。天安门最初叫“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修,改名为“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国”之意;应天门在隋代初建时称“则天门”,取“以天为则”之意,到唐睿宗李旦时因避其母讳武则天改为应天门,取“应天顺民”之意。

  第二,气势宏伟,建设的规格都很高。天安门是明清皇城的正门,应天门是隋唐洛阳城宫城的正南门,建筑形制皆雄伟华丽:应天门城门下的台阶,东西长120米,南北宽60米(与中州路一样宽),在此台基上,又建起35米高的城门楼,其雄伟壮阔是不难想象的!城门进深25米,门洞高,人们穿过幽深高大的门洞,既兴奋,又感肃然。

  第三,应天门和天安门一样,都是政治符号。唐灭隋后,唐高祖李渊厌恶隋炀帝所建洛阳城过于豪奢靡费,令李世民烧掉了大部分建筑,真不知他是怎么想的,难道焚烧不是最大的靡费?只可惜如此华丽的应天门,烧得只剩下门洞和台基。可是有人烧就有人修,武则天的老公高宗重修此门,之后便派上了大用场,武则天称帝那天,城门变成政坛,她的登基大典就在这城门上上演了。

  第四,应天门和天安门一样,经受战乱多,更名次数频。隋朝末年,隋将王世充固守洛阳,将则天门改名为顺天门。李世民攻占东都后,放火焚之。唐高宗统治时期,因常携武则天来洛阳居住,遂重建此门,复称则天门。后来,为避讳“则天”两字,改名为应天门。不久,中宗李显给自己加冕为应天皇帝,应天门也不能叫了,于是又改称神龙门。没隔多久,唐玄宗李隆基上台,又改回来,称应天门。

  你该说一个城门,既无高堂华屋,又无宫殿设施,为什么这么受重视?还频频作为重大庆典场所呢?下面我来解答这些问题。

  豪华五凤楼两次被焚毁

  原来,应天门不单是城门,而是一个巨大建筑群。

  那么,这个建筑群到底啥模样呢?这么说吧,如果你游览过明清紫禁城,观察过午门的建筑形制,也就知道应天门的格局了。你该说是不是在建筑形制上,应天门很像紫禁城的午门?错了!不是应天门像午门,而是午门模仿了应天门,谁在前谁在后?须知整个紫禁城都在模仿洛阳古城呢!

  首先,应天门不像定鼎门那样,有一个整齐的门脸。应天门遗址平面呈“凹”字形,地面上的部分由台基、门楼、垛楼、东西阙楼及其廊庑组成,“凹进去”的那部分空间很大,恰好形成一个门前广场,作为集会或庆典的会场是挺宽绰的。

  城门楼在中间,高35米。城门楼的两边,一前一后有阙楼、垛楼,均有12层楼房那么高。两阙之间相距83米(比中州路还宽23米),阙上建有两重飞檐,状如凤翼,展翅欲飞。两阙向北通过17米宽的城墙与城门主体相连,整个城门楼、两垛楼、两阙楼,体量宏大,浑然一体,庄严肃穆,让人膜拜。

  在这座雄伟的城楼上,隋炀帝俯视过他的东都城,李世民下达过焚城令,唐高宗过问了“韩国政事”,武则天发表了登基演说,唐玄宗接见了日本遣唐使。

  说起遣唐使,值得提一提。开元五年(公元717年),日本派557名遣唐使来洛,这哪里是“使”?分明是旅游团!那时候日本很落后,大唐的繁华盛景,在他们看来简直如九天虹霓。于是这些人坐着海船,顶着风浪,历经数月,九死一生来到洛阳,在接受皇帝接见后,从应天门的高大的门洞迤逦而出,向北望是天堂,那么高啊!向南看是天津桥,那么美呀!再一看,这天堂、应天门、天津桥、天枢、天阙都在一条轴线上,形成了繁华热闹的天街,这时,他们才懂得什么叫“天国”。

  唐中晚期,应天门又称五凤楼,很诗意,很形象——城门楼在中间,垛楼、阙楼各一对,分排在两边,飞檐如翅翼,似五只金凤凰。白居易、徐凝等诗人都曾以诗歌的形式写过五凤楼。

  似乎是宿命,越豪华的建筑,越易遭受火焚。这座城门,唐初被李世民烧过一次,高宗时修复了,天宝二年(公元743年)又被烧一次,这一次大火整整烧了一天,烟雾飘入宫中,形成“雾霾天气”。后有安史之乱,又有孙儒之乱,应天门哪里顾得上修,一直到朱温胁迫昭宗迁洛,朱温才派人修了一下应天门,没有好木料,修得很匆忙,只用木架彩绸搭了一个楼阙模样,应天门的气数已尽了。

  不过,已经准备篡唐的朱温,也知该城门是政治符号,他在立昭宗第九子、13岁的李柷(chù)为帝(唐哀宗)之后,把李柷的即位玉册(一共10枚)留在了应天门,直到1989年才被中国社科院考古人员发现……(首席记者孙钦良)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洛阳晚报(2013-03-19)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