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四说:见于《史记•管蔡世家》。该书记载,文王正妃太姒所生十子:长子伯邑考,其后依次为武王发、管叔鲜、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铎、成叔武、霍叔处、康叔封、冉季载。此说在先秦古籍中有很多佐证。《孟子•公孙丑下》谓:“周公弟也,管叔兄也”;《荀子•儒效》称周公“以弟诛兄”;《列子•杨朱》也说周公“诛兄放弟”。可知管叔是兄,周公是弟,周公诛杀管叔是以弟诛兄。管叔是老三,周公正是老四。此说在情理上也可讲得通。武王逝世后,由周公摄政,代理成王统治天下。因为管叔是周公之兄,按照王位继承的兄终弟及制,武王逝世后依次继位的应该是他,而不是周公。管叔由于不能忍受周公以弟凌驾于兄之上,故对内联合除周公以外的诸弟,对外勾结殷人武庚和其他部族。他与周公兄弟之间,一场因争夺王位而进行的战争终于爆发。
者三说:见于刘向《列女传》卷一《周室三母》。该书记载;“太姒生十男:长伯邑考,次武王发,次周公旦,次管叔鲜,次蔡叔度……。”《白虎通义•姓名》引《诗传》所述“文王十子”的次序与此相同。《邓析子•无厚篇》说:“周公诛管、蔡,此于弟无厚也。”这里认为,管叔、蔡叔都是周公的弟弟,自然周公是老三,而管、蔡是老四、老五。此外,《后汉书•张衡传》、《三国志•魏志•毋丘俭传》,都以管叔为周公之弟。
此说虽然晚出,可信的先秦著作中未见,大约在西汉以后方盛行起来,但它的理由较为充分,故信从此说者渐多。
第一,武王曾经想把王位传给周公。《逸周书•度邑》记武主病重时对周公旦说:“乃今我兄弟相后,……即今用建庶建。”所谓“兄弟相后”,亦即兄终弟及;“庶建”,据朱右曾训释,就是“不传子而传弟”。当武王谈出这一想法之后,“叔旦(周公)恐,泣涕共(拱)手”,表示不敢接受。
“兄弟相后”应该由长及幼,依次相继。武王欲传位于周公,正说明周公是老三,管叔是老四,周公的排行紧接于武王之后。
第二,从称谓上看,周公应长于管叔。古人名字,习惯用伯(孟)、仲、叔、季来表示兄弟的次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老二以后为叔,最小为季。这样,周公的兄弟,老大是伯邑考,最幼的是冉季载,必无问题。武王发是老二,因继王位而不加“仲”,也可理解。再看周公旦,只有在《逸周书•度邑》中与武王谈传位之事有“叔旦”之称,其他地方均呼为“公”;而管叔鲜则在各种场合一概称叔。显然,这是由于周公次于武王而长于群叔的缘故。
第三,管叔在群弟之列。《尚书•金縢》中说:“武王既丧,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国”,散布对周公的坏话。这个记载表明,管叔为群弟之首。如果管叔是周公之兄,那么群弟也包括周公,这里的行文就不通了。再说,武王去世后,周公代成王行政,当仁不让,理直气壮,一点也不与管叔商量;管叔散布流言,攻击周公地只说“公将不利于孺子(成王)”,而丝毫不提自己是兄,年长于周公,应该由他来摄政,周公的行为是以弟僭兄。这一切都表明,周公是兄,是老三,管叔是弟,周公摄政代理成王是当之无愧的。
老七说:见于皇甫谧撰《帝王世纪》。该书记载:“文王娶太姒生伯邑考、武王发,次管叔鲜、次蔡叔度、次郕叔武、次霍叔处、次周公旦、次曹叔振铎、次康叔封、次聃季载。”这里把周公列在蔡叔、霍叔之后,认为周公是者七,与一般说法大不相同。但此说也有一些佐证和信从者。《国语•楚语上》韦昭注:“管(叔)、蔡(叔),文王之子,周公之见”《左传•定公四年》杜预注:“蔡叔、周公兄;康叔,周公弟。”显然,韦昭、杜预都是信从老七说的。唐孔颖达《正义》又进一步诠释:汉代的“贾逵等皆言蔡叔,周公兄”。可知孔、贾等人也主张周公是老七,为蔡叔之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载周室富辰的话。“管、蔡、郕、霍、鲁、卫、毛、聃……,文之昭也。”这里的排列显然是以长幼为序的。管叔为老三,排于最前,聃季载最小,为老十,排于文王嫡子之末。鲁为周公的封国,其位置排在霍叔之后,正证明周公是老七。周公以其卓越的才能,摄政当国,诛杀、流放其兄管、蔡,平息东方的叛乱,建成了西周统一大帝国。
由上述可见,周公是老三、老四或老七,各有各的根据和理由。究竟周公在兄弟中是老几,请作审慎的思考和鉴别。【原标题:周公排行是老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