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洛阳 >> 新闻资讯 >> 浏览洛阳

隋国家粮仓回洛仓:仓城50个足球场大 有仓窖700座

2014/6/24 9:52:36 点击数: 【字体:

隋国家粮仓回洛仓:仓城50个足球场大 有仓窖700座

含嘉仓现状

 

隋国家粮仓回洛仓:仓城50个足球场大 有仓窖700座

含嘉仓遗址

 

隋国家粮仓回洛仓:仓城50个足球场大 有仓窖700座

回洛仓发掘现场

  阅读提示|昨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同意将丝绸之路和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大运河与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双双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其中,洛阳市是全国唯一一个参与“双申遗”的城市,共有关5处申遗点。消息传来,洛阳各界欢欣鼓舞,本报一直在致力于推动洛阳双申遗工作,为洛阳双申遗的成功加油助力。

  庆祝洛阳八年“双申遗”今日举杯贺成功

  “我们申遗成功啦”昨日,在一个名为“丝绸之路研究会”的微信群里,洛阳三彩艺术博物馆馆长郭爱和用横幅表达着自己激动的心情。据了解,昨晚6时30分许,洛阳丝绸之路与大运河研究会的近20余名会员,来到洛阳一啤酒广场,共同庆祝申遗成功。

  “洛阳八年申遗,今日梦圆!洛阳含嘉仓和回洛仓两个遗产点今天也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曾两次组织重走丝绸之路活动的负责人宁健说。

  “大运河、丝绸之路——我们申遗成功啦!”在庆祝现场,一条写着上述字样的横幅悬挂在一条长方桌上,周边坐着近20名申遗关注者和支持者,他们边吃边表达着自己的激动之情。在庆祝现场,有位申遗支持者说,他十多年没喝酒了,今天特意为申遗成功喝了两杯。据参与者孙国平说,庆祝现场的近20名都是洛阳丝绸之路与大运河研究会的会员,徐金星是这两个研究会的会长,同时也是洛阳申遗点申请材料的起草人,为洛阳双申遗做了不少的贡献。

  “申遗终于成功了,这么多年的努力没有白费……”徐金星说,下一步,他们将努力挖掘丝路文化研究。站在一旁的洛阳丝绸之路与大运河研究会副会长宁健接过话茬说,他们接下来还将有一系列庆祝活动,为洛阳双申遗成功喝彩。

  昨日下午,记者在一个名为“丝绸之路研究会”的微信群里看到,郭爱和在其店面前悬挂了一横幅,表达着自己激动的心情。在这个微信群里,郭爱和对申遗进程进行“直播”。

  每次微信直播,都牵动着群友的心,群友“@集之思祈之愿”跟帖中说:我大洛阳帅呆了,古城应该有的地位,逐渐显现……洛阳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是毋庸置疑的。(记者胡公岗李彬)

  探寻

  洛阳5个申遗点,见证历史变迁

  与已入选的“老牌”世界文化遗产洛阳龙门石窟以及最新晋级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相比,洛阳市此次入选的几个遗址点显得很“内秀”,因为龙门石窟、少林寺均是地面建筑,有很强的可观性,而回洛仓、汉魏洛阳故城等遗址,历经千年,早已埋在了地底。洛阳申遗点埋藏着怎样的历史?跟随记者的脚步,来了解下各遗址点的“前世今生”。

  1.汉魏故城

  汉魏洛阳故城是继西汉长安之后汉魏时期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入选丝绸之路申遗点当之无愧。它始建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废弃于唐初(公元7世纪),建城史1600余年。其间,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朝代先后以此作为国都,总面积近100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古代都城遗址。

  1922年冬天,洛阳白马寺附近一位村民在刨挖药材时,偶然发现了曹魏三体石经的碑石残块,随后,引起了全国的注意,并吸引考古专家到访,发现了埋在地底、被废弃千年的城池。1961年,汉魏洛阳故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派队驻扎,在此展开了长达半个世纪的考古研究工作。

  通过大量的考古工作,城垣、城门、宫殿、衙署、苑囿、佛寺、灵台、太学、辟雍、明堂、墓园等遗址逐渐“浮出”地面,考古专家发现,汉魏洛阳故城包括宫城、内城、外郭城3重城。其中,宫城现存阊阖门遗址、2号门址、3号门址、太极殿遗址等建筑遗址,阊阖门外是"T"字形排布的铜驼大街。此外,还发现了当时的第一皇家寺院:永宁寺遗址。

  东汉时期,班超由洛阳出发,再次出使西域,恢复了中断达半个世纪的丝绸之路。随后,班超、班勇父子三通西域,东起京师洛阳、西到葱岭的万里丝绸之路上,将商队连绵万里的繁荣景象再次呈现。除了经济往来,佛教也沿着丝路从西域传入中国。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白马从西域驮经来到洛阳,建成白马寺;从此以后,佛教逐渐在洛阳盛行,至北魏时期已经蔚然成风,并修建了第一皇家寺院:永宁寺。

  2.函谷关

  新安函谷关始建于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是两汉王朝设置在长安和洛阳之间的重要关塞,它是以洛阳为起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和第一要塞。

  史料记载,在汉武帝之前,位于洛阳新安的汉函谷关并不存在。有一种说法是,汉武帝即位不久,接受一个名叫杨仆的“关外侯”的建议,将坐落灵宝以北的秦函谷关,向东迁移了300里,于是才有了汉函谷关。函谷关沿用时间长,一直是中原地区通往关中地区的重要通道,无论是作为军事设施,还是通商驿站,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自2012年6月起,洛阳市文物工作者对汉函谷关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共钻探面积13.9万平方米,发掘面积3000余平方米。通过此次发掘,考古人员在今望气台南侧,分别发现了南北向、东西向城墙各一段,并将其分别命名为关城东墙和关城南墙。由于国内不少关隘遗址被后期建筑叠压,所以这方面的考古发现并不多,汉函谷关是我国首个大规模发掘的关隘遗址。

  3.定鼎门

  隋唐城定鼎门遗址位于洛阳市洛龙区,据史料记载,定鼎门位于隋唐城中轴线上,是隋唐洛阳城外郭城正门,隋初名建国门,唐时更名定鼎门。定鼎门门址以北为唐代洛阳城城市轴线干道——天街,天街东、西两侧分布有明教坊、宁人坊等里坊区。

  天街是隋唐洛阳城的城市轴线干道,经考古发掘与史料记载,天街宽约109米,比如今90米宽的龙门大道还要宽上10余米。整条道路从城南定鼎门向北,直通洛河上的天津桥,加上天枢、应天门、明堂,组成了整个隋唐洛阳城的城市中轴线,往北是邙山,往南正对伊阙,气势恢宏。

  在定鼎门遗址考古过程中,考古专家在定鼎门门址南侧发现唐代路面,存有人的脚印、骆驼蹄印和车辙等遗迹,骆驼印的发现十分重大,这是丝绸之路沿线以骆驼为主要运输工具进行商贸活动的独特物证。2009年,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为配合申遗工作,2012年,洛阳市启动了定鼎门遗址博物馆内部的改造和展览提升工作,里外变化一新。

  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负责人王伟介绍说,这段模拟的唐朝路面,使用3D扫描原址技术,1:1模拟了上面坑洼不平是模拟古人留下的车辙印、脚印以及骆驼蹄印,原址位于地下2米多处,已经进行回填保护。

  记者段伟朵文王亚鸽摄影

  4.回洛仓

  考古:隋朝国家粮仓“浮出”地面

  回洛仓城遗址位于隋唐洛阳城外的东北部,今洛阳市瀍河区瀍河乡小李村、马坡村以西,310国道从中横穿。据史书记载,回洛仓建于隋炀帝迁都洛阳以后,是当时供应洛阳城的国家级粮仓,后因不利于战略防御而被废弃。

  历史上关于回洛仓的记载并不多,回洛仓的真面目到底如何?2004年9月,洛阳市文物部门发现回洛仓城遗迹,当时,除了北面找到仓城边缘外,其余三面尚未找到边际。2012年1月,为配合大运河申遗工作,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始进行新一轮考古发掘。2012年10月,钻探工作结束,一座气势恢宏的隋朝国家粮仓“浮出”地面——整个仓城为长方形,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355米,面积约相当于50个国际标准足球场。

  整座仓城分为仓窖区、管理区、道路和漕渠4个部分,据推测,整座仓城共有仓窖700座左右。

  计算:一座回洛仓,数千农民一年粮

  深埋地底千年的数百仓窖,如何用来保存粮食?能存多少粮食?据介绍,回洛仓各个仓窖的形制基本一致,开口直径16~18米,仓窖底距现地表8~10米。考古人员推算:以已发掘的3号仓窖为例,窖口直径10米,底直径7米,深7米,每座仓窖中粮食的高度约为6米,可存粮约为343.83立方米。稻米和粟米的比重为:每立方米0.8吨,那么,当年每座仓窖储放粮食大约55万斤。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近千农民一年生产的粮食约为50万斤,因此,一座仓窖的存粮,相当于数千农民一年的口粮。

  目前钻探出该仓城有仓窖700座左右,总储粮大约1.93亿公斤。

  保护:考古现场“变身”遗址公园

  为了配合申遗工作,回洛仓考古现场已经“变身”为一个考古遗址公园,遗址上部建立大跨度的钢架保护棚,内部设计有上下两层参观通道,通道的材质为钢化玻璃,站在通道上,可“凌空”俯视四座仓窖的全貌,又可近距离接触考古发掘现场。

  除了对已经发掘的几个仓窖进行展示,回洛仓周边其余160多座未发掘但已探明的仓窖采取环形或方形灌木进行地面标识,并在入口广场与仓窖遗址之间建设高出地面约1米的眺望木平台,供游人了解仓窖在仓城内的整体排列。

  5.含嘉仓

  含嘉仓位于隋唐洛阳城东北部,今洛阳老城北,始建于605年(隋大业元年),为皇家粮仓,历经隋、唐、北宋3个王朝,沿用500余年后废弃。20世纪70年代,洛阳市文物工作者在配合某单位基建过程中,出土铭砖、大量生活器皿、炭化粮食等文物。据考古人员推测,含嘉仓共有圆形仓窖400余个,与回洛仓内不同的是,这里的仓窖大小不一。

  其中,含嘉仓遗址160号仓窖位于洛阳市老城区古仓街,该仓窖以保存有大量的炭化粮食而出名。据介绍,古仓街的命名就是源于这里发现了含嘉仓。含嘉仓遗址出土的几块刻字砖上清楚地记载着仓窖位置、储粮来源、入窖年月以及授领粟官的职务、姓名等。考古人员推断,这些铭砖应当是放在粮窖的封口处,类似于档案性质。

  为了配合申遗工作,含嘉仓遗址160号仓窖保护性建筑也进行了改造,并结合遗址保护展厅对含嘉仓遗址的出土文物进行陈列展示,对仓城格局进行地面标志展示,并将配套建设一些服务设施。

  相关链接

  ●含嘉仓、回洛仓,“力证”大运河漕运

  “含嘉仓、回洛仓的存在,就是对大运河漕运功能的有力证明。”据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隋唐研究室负责人介绍,隋唐大运河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500公里,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运河的开凿对隋唐时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都起了促进作用,对于元明清的京杭大运河奠定了坚实基础。

  隋唐时代开凿的大运河,已远离我们1400多年,除了个别区段仍在发挥作用外,其他多已淤塞淹没或者废弃。但仍保留了大量与运河相关的文化遗迹。洛阳是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回洛仓和含嘉仓均是大运河沿线重要的粮仓遗址,是以洛阳为中心的隋唐大运河的实物例证之一。

  ●丝绸之路申遗回顾

  2006年以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和推动下,我国开展了“丝绸之路”跨国系列申遗工作,洛阳作为汉魏时期丝绸之路东起点,积极参与申遗准备工作。

  2009年10月,定鼎门遗址博物馆开馆。

  2012年6月起,为配合申遗,洛阳市文物工作者对汉函谷关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和发掘,2014年入选“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12年10月,洛阳市政府制订《洛阳市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方案》,标志着洛阳市丝绸之路申遗工作全面启动。

  2013年1月,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申遗文本正式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含明教坊、宁人坊)、汉魏洛阳故城遗址以及新安县汉函谷关遗址三处被列入中国段首批申报名单。

  2013年10月,洛阳丝绸之路申遗工作接受联合国专家现场考察。

  2014年6月22日,“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中22处遗迹在我国境内,河南共有4处,3处在洛阳,分别是汉魏洛阳故城遗址、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新安县汉函谷关遗址。

  ●大运河申遗回顾

  2007年,大运河申遗工作正式启动。

  2007年6月,大运河保护及申遗工作协调会在北京召开,决定将“京杭大运河申遗”更名为“中国大运河申遗”,新增了包括洛阳在内的河南段大运河申遗。

  2009年1月,温家宝、贾庆林、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作出重要批示,同意将大运河作为我国2014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并明确申遗工作进度安排。

  2011年4月在扬州召开的“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会议”,标志着大运河申遗正式进入“提速”阶段。

  2012年4月10日,“运河中枢——隋唐大运河与洛阳”专题展览在洛阳博物馆开展。

  2012年7月,洛阳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柳身等领导现场调研重要遗产点回洛仓遗址。

  2012年9月,洛阳市政府以市政府令的形式公布《洛阳市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2013年1月底,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正式文本提交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中心。

  2013年4月,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视察回洛仓和含嘉仓160号仓窖遗址,指导洛阳大运河申遗工作。

  2013年5月18日,在市博物馆举行申遗万人签名活动,宣传大运河申遗。

  2013年6月,申遗系列讲座开讲,市文物管理局副局长余杰做了《大运河申遗,洛阳在行动》的主题演讲。

  2013年9月,洛阳市大运河申遗项目迎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现场考察、评估。

  2014年6月22日,大运河遗址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包括沿线8个省市的31个遗产区,涉及27段河道和58处遗址点,其中在洛阳的有含嘉仓160号仓窖遗址、回洛仓遗址。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新华网(2014-06-24)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