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妈是广场舞的忠实代言人。昨天晚上,我特意沿中州路观察了一番,只见道路两边稍微开阔的地方,譬如青年宫广场、明堂广场、周王城广场……乃至银行门口、商店门口,都有大妈在扭腰送胯。
家住老城区环城西路43号院的吴大妈、周大妈,皆已满头银发。两个人聊起广场舞都挺兴奋,一个说:“广场舞这个词,我最近才听说,其实就是健身操嘛,好多年前我就跳过。”另一个说:“咱年轻的时候,吃都吃不饱,哪有心情跳舞?现在生活好了,广场也多,在广场上跳,才叫广场舞。”
将跳舞与吃饭联系在一起,大妈果然有智慧。人类最初跳舞,多半就是为了祈求神灵,让人混个肚饱。
据史书记载,原始社会的人就挺喜欢跳“广场舞”。无论是在林间空地上还是在平原上,他们一激动就戴着鹿角、鸟毛或是兽尾,对着画在石头上的图腾,向着天地或是围着篝火,集体做一些奇怪的动作。
怎么奇怪?有请鼎鼎有名的大禹示范一下:上古时期,黄河泛滥,大禹治水,两腿染疾,走路迈不开步,只能碎步挪移。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迈着碎步加速向前移动,那姿势像不像在跳舞?
这种“禹步”还真是后世巫师们效法的舞步,又叫“巫步”。
巫是沟通天地人神的,最初由氏族首领兼任。古人跳巫步,通常与狩猎、耕作密切相关,根源在于古人对有些自然现象无法理解,心怀畏惧,便搞图腾崇拜,祭祀天地与神灵,祈雨、祈福,祈求无病无灾、有吃有喝。
那时比较流行的“广场舞”,模仿种地的全套动作,跳舞时还有配乐,叫《扶犁》,据说是炎帝命手下人创作的。如今那些跳广场舞的大妈,也时不时俯身扬臂,做一些类似锄地、撒种子的动作,可见农耕思想已深入国人骨髓。
还有一种“大舞”,是古人为了抵抗阴湿之病而跳的,至于怎么跳,已无从考证。祈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葛天氏之乐》(一说是《广乐》),倒是留下了要诀:手里操着牛尾巴,边跳舞边唱歌。
到了周代,周公制礼。“广场舞”开始走“高大上”路线,主要用于祭祀。
周王朝设立了庞大的乐舞机构,名曰“大司乐”,专门教授贵族子弟及民间优秀青年唱歌奏乐跳舞。有志青年从15岁起就得学习跳舞,学会后便加入跳“广场舞”的行列,在大祭时大跳特跳。
老城西关九龙鼎柱顶的那口大鼎,是仿商周时期的司母戊鼎造的。每到傍晚,附近的大妈便在鼎下跳舞。遥想千年前,古人围着青铜鼎手舞足蹈的样子,我顿时觉得大妈们的广场舞也神圣起来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