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吆喝”一词起源于中原,是个很古老的词,早在《儒林外史》中就有:“忽听得门外一声响亮,有几十人声一齐吆喝起来……”这里的“吆喝”是大声喊叫之意,跟我们今天的用法是一样的。
除了大声喊叫,“吆喝”还有一个意思就是叫卖。老北京胡同里常有小商小贩,每种买卖都有自己的叫卖声,相声《卖布头》里就有模仿。据说在20世纪20年代,住在北京的英国诗人奥斯伯特·斯提维尔曾对此迷恋不已,写过一篇《北京的声与色》,把当时走街串巷的小贩用以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音响形容成街头管弦乐。当代作家萧乾还以此写了一篇文章——《吆喝》。可见“吆喝”得好了,简直就是天籁,有着动人的力量。
咱洛阳人说起“吆喝”,就没有那么美好了,多为贬义,比如在大庭广众之中大声喊叫,比如大声呵斥、驱赶别人等。洛阳人骨子里带着天子脚下臣民的自大,在言语中更是表现为不屑、嘲讽的口气。说到“吆喝”,别的地方用起来都很寻常,“卖啥吆喝啥”“货好还得会吆喝”“你吆喝谁呢”,但在洛阳就不同了,在大街上最常听到的就是“你吆喝啥吆喝”,这种重复的说法,虽不符合语法要求,但能代表洛阳人的说话特色,比如“你说啥说”“你能啥能”“你烧啥烧”,这是一种指责,更是一种居高临下的不屑。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拓跋贵族多改为汉姓,并与汉人通婚,所以洛阳人的性格中也带有胡人的特点,脾气大,说话时嗓门儿更是大得像吆喝,但这都不能掩盖咱洛阳人热情好客、侠义豪爽的特点。
跟洛阳人打交道,你不能命令,更不能吆喝。你若待他像朋友,他就会舍命帮你;你若乱吆喝,他就会不理你,甚至跟你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