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年代:唐代
出土时间:1986年
出土地点:洛阳偃师唐恭陵
核心提示
1998年出土于洛阳偃师唐恭陵的蓝釉灯,是唐高宗太子李弘太子妃的陪葬品。因蓝釉灯外形优雅和蓝釉工艺罕见,被考古界称为国宝级文物,成为考察唐陵规制的重要依据。
罕见丧葬用品
日前,记者来到洛阳博物馆,看到了这件稀世珍品。蓝釉灯通高33.6厘米,灯上有小盘,盘中有圆柱形灯钎(qiān),下有灯柱及一大盘,盘下还有喇叭形圈足。“蓝釉灯造型精美,釉色纯正,胎质精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洛阳博物馆保管部主任张玉芳说。
蓝釉灯被称为国宝级文物,优美的造型只是原因之一。它还是全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通体蓝釉器物,极为难得。
张玉芳介绍,经过专家研究论证,烧制这种蓝彩器物的呈色剂是钴。针对此种原料的来源,专家推测很可能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唐代的装饰性原料。由于蓝釉器物烧制、上色的难度较大,因此,蓝釉在唐陶瓷中使用很少,之前只有记载,未见实物。
“在唐代,蓝釉灯华美、稀有,被朝廷选为御用明器,属于高档陪葬品。”张玉芳说。
陪葬则天儿媳
除了工艺高超,这件蓝釉灯的主人也颇有来头。张玉芳介绍,这件蓝釉灯是唐朝太子李弘的太子妃,也就是武则天的儿媳裴妃的陪葬品。
李弘是唐高宗李治的第五子、武则天的长子。公元675年,李弘暴毙于东都洛阳合璧宫绮云殿,年仅24岁。唐高宗听闻后,悲痛异常,诏令将李弘追封为“孝敬皇帝”,并下令以“天子之礼”将其厚葬在景山,名为恭陵。在建陵时,建造龙门石窟的能工巧匠也参与其中,他们费尽心血、精工细作,把恭陵建造得精美无比,俗称“太子冢”。
李弘死后,他的太子妃裴妃整日愁苦抑郁,次年郁郁而终,后被追谥为“哀皇后”,陪葬于恭陵。裴妃的寝陵在“太子冢”东北约50米处,俗称“娘娘冢”。她的墓室有众多的陪葬品,其中就包括这件蓝釉灯。
本报记者 张锐鑫 实习生 郅泽宇
通讯员 孙海岩 文/图
相关链接
失而复得的蓝釉灯
1998年1月30日,张少侠等6个盗墓贼将恭陵哀皇后墓炸开,制造了震惊中外的“2·15”恭陵文物盗案。在盗墓时,第一件被盗墓贼挖出来的就是蓝釉灯。洛阳和北京两地警方迅速展开调查,终于将参与贩卖的文物贩子逮捕归案。经审讯后警方得知,恭陵中的大部分文物被卖给了北京、天津的文物贩子,但是蓝釉灯和一些比较贵重的文物,卖给了香港的买家。
经过7天的抓捕,24件被盗文物分别从北京、天津追回,数名犯罪嫌疑人落网。香港买家听闻后,自知案情重大,设法将已经卖出的文物高价收回,委托中间人将文物逐一退回,并派专机将蓝釉灯送往内地,蓝釉灯才得以重回故里。 (锐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