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泥砚从宋末开始跻身于中国四大名砚之列,这是因为山东红丝石砚当时无可奈何地退出了四大名砚的行列。
澄泥砚形成于晋、唐之交,早于端砚和歙砚。在唐宋时代,澄泥砚在文人士大夫阶层已经盛行,被公推为“砚中第一”。不过,从宋元以后,澄泥砚的质地与端歙相比日渐见绌,清乾隆之后基本失传。
澄泥砚与端砚、歙砚、洮砚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砚,澄泥砚的工艺十分讲究,一般是用丝绢陶泥沉淀所得的极细的泥料经处理后制作而成,也可利用河水自然沉积于绢袋中的细泥制作。然后把河泥晒的微干,加入黄丹等料,再放在泥模中,泥压紧成坯,用竹刀刻成砚的大体形状,然后再用金属刻刀进行精雕细琢,在日光下曝晒干燥,加麦糠等入窑中烧成陶质,取出后加墨蜡、米醋上笼蒸一下,这样就最终制成,其质地坚硬细密,发墨而不伤笔头,前人多有赞誉,明代高濂赞其曰:"澄泥砚'品砚以为第一,因其质细如石,其坚如玉故耳'。其性能有:'一匙之水,经旬不涸,一洼之墨,盛暑不干"。历来为文人雅士之赏物,澄泥砚的质量可以从颜色上加以鉴别,鳝鱼黄为最佳,绿头青次之,玫瑰红又次之,黄颜色上如有斑点的叫"砂斑点",斑点大的叫"豆瓣砂",小的称"绿豆砂",如有大、小两种斑点的更好。
澄泥砚的雕刻造型也很多,有山水、人物、花卉、飞禽走兽、书法、印章等,也能根据诗意进行创意造型,如举杯邀月、独钓寒江、红杏出墙、孤帆远影、明月松石等。
澄泥砚一度绝迹,生长在郑州黄河岸边的王玲、张存生夫妇为恢复传统工艺进行艰苦的澄泥砚研制,后试制成功,在品质上与古砚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制作的澄泥砚造型优雅细腻,重若金石,叩之铿然有金石之声。1991年获得国家专利,并荣获国家旅游局、商业部组织评比的"天马奖"。
澄泥砚的制作
澄泥砚,属陶瓷砚的一种非石砚材。其制作方法是:以过滤的细泥为材料,掺进黄丹团后用力揉搓,再放入模具成型,用竹刀雕琢,待其干燥后放进窑内烧,最后裹上黑腊烧制而成。澄泥砚的制作始于晋唐时期,兴盛于宋朝。其特点是质地坚硬耐磨,易发墨,且不耗墨,可与石砚媲美。澄泥砚的颜色以鳝鱼黄、蟹壳青和玫瑰紫为主。唐时,虢州(今河南灵宝县南)已成为制澄泥砚的著名产地,在现代,澄泥砚的产地有河南洛阳、河北钜鹿、山东青州、山西绛县、湖北鄂州、四川通州和江苏宝山等地。
澄泥砚属于泥陶砚类,唐代的制作方法属于秘方,其原料多取自华北沉积粘土矿床区。
明《珍珠船》记述:“绛县人善制澄砚,缝绢袋致汾水中,逾年而取之,陶为砚,水不涸。”可见明代的汾水流域是澄泥砚的著名产地。
澄泥砚制法在宋代失传大半,后来的制法已经不是唐法,而仅仅是陶砚的制法。
澄泥砚可与石砚相比美,因为它细腻坚实,发墨而不损毫,滋润似水。
澄泥砚的种类
澄泥砚也有多种,其中以鳝鱼黄为最上,其次是绿豆砂和蟹壳青。
鳝鱼黄:颜色为黄色或者暗黄色,还有的在制品的表面呈现如荞麦釉般的细小斑点。
蟹壳青:颜色似蟹壳,有青黑色和灰黑色两种。
绿豆沙:为深绿色或黄色并带有细小斑点。
虾虫青:有鲜红色、红黄色、红青色和红褐色四种。其中红褐色还包括有其他二、三种颜色。
玫瑰紫:即与玫瑰相近的暗紫色,日本人称为“虾头红”。
此外还有鱼肚白,为红白色;豆瓣沙,即黄色并带有大斑点。
后世有以石质类澄泥雕琢成砚,称之为石质澄泥砚,但此种石性糠,易断裂。【原标题:澄泥砚来龙去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