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赏析
2013/4/8 9:13:55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唐三彩是唐代三彩陶器的简称。它是一种低温釉陶器,用白色的黏土作胎,胎体经素烧后挂釉,素烧的温度较高,达1100℃左右。然后,用含铜、铁、钴、锰等元素的矿物作釉料的着色剂。在釉里加入很多炼铅溶渣和铅灰作助溶剂。再经过约800℃的温度烧制而成。釉色呈深绿、浅绿、翠绿、蓝、黄、白、褐等多种色彩,人们称为的“唐三彩”其实是一种多彩的陶器。在三彩的器物中,有的只具备上述几种颜色的一种,称为单彩或一彩,带两种颜色的称二彩,带有两种以上甚至五种颜色的都称为三彩。
三彩陶器的釉料中含有大量的铅,铅的氧化物可作为助溶剂,会降低釉料的熔融温度。在炉窑里烧成时,各种着色的金属氧化物溶于铅釉中,并向四方扩散和流动,各种颜色互相浸润,形成班驳灿烂的彩色釉,千姿百态,瑰美华丽。
值得提出的是唐三彩中的蓝彩。比较而言,单色的蓝彩器,或与其他彩釉搭配在一起的蓝彩器,都是比较少见.人们历来以包含蓝彩的唐三彩器最为名贵,一旦某一件三彩中带有蓝彩,从经济价值上说,它的价格则远远超过其他三彩器,是它们的几倍至近十倍。蓝彩呈色剂是钴,它鲜亮明艳而稀少。估计亦是以钴为呈色剂的釉下彩,来自波斯,并对以后出现的青花的影响较大。
唐三彩的釉色明亮晶莹,色彩纯洁鲜美。为了达到如此的效果,陶工们先在胚体上施一层精心配制的白色泥浆水,盖住胚体上的杂质,把微小的空隙填满,人们称为“化妆土”,化妆土白色不透明,主要用来给施釉前的唐三彩打底。凡有化妆土衬底的唐三彩釉色鲜艳,光彩照人,装饰效果明显提高。
盛唐时,人物与动物的造型都较以前复杂,装饰的色釉亦愈来愈浓烈鲜艳,突出了主色调,使色彩的明艳度在对比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挥。人物俑的头发施墨色,脸部施朱红色,衣服施色釉,这样将彩绘与彩釉有机结合在一件唐三彩器上,给人以更加逼真的感觉。
唐三彩的造型必与当时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建筑、家具、用具、牲畜、人物等等,均可作为造型的源泉。唐三彩可分两个品类。一是日常的生活用具,如:碟、碗、杯、盘、灯、枕、罐等。其特征是端庄饱满。重心稳定,给人以沉稳大方的感觉。同时,力求生动活泼,把形象与实用结合起来。二是各种各样陪葬的明器。有俑、马、骆驼、羊、牛、狗、辟邪等等。
唐三彩的胎,其胎土颇为细致,一般都以比较纯净的高岭土加工而成。无论胎土来自洛阳、长安,还是扬州及其他地区,必定是吸水性强,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唐三彩的胚胎在经过1100℃高温烧成后,胎质结实,比一般陶器质地致密。
唐三彩的胎土具有良好的可塑性,所以其造型丰富多彩。由于制作比较复杂,除了方型器用泥片粘接而成外,其他器型则多以轮车、印模、雕塑的手法来完成。轮车器如瓶、罐类的底部似以平底为主,这使重心在底部则更加稳重。这些器物的口部都比较薄,愈接近底部则胎愈厚。这是因为拉胚轮车旋转成型时,由下而上,上部需用的泥料必从底部开始,在辘轳的旋转运动中一圈一圈地逐渐拉上来,若底部过薄,烧制时亦易变形和歪塌。用模制胚是将泥涂敷或打成泥片置入模型内,用力压制,稍干取出,即成器胚。 唐三彩中的复杂制品如马、骆驼、天王力士等等,无法用手工拉胚来完成,多用模制。模制又分单模、合模两种。如单模中的人物俑,俑的背后是用手工捏制的,故胚胎内外多留有清晰的指纹。凡用合模制作的,人物大多为前后合模,动物左右合模(动物的双眼于左右两侧),合模以后再精工修饰和局部加工,务使表面消除合模的痕迹。每件制品都具备各自的特色而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对于形制相似的,却浇淋上不同颜色的釉彩,有意识的把它们之间的差别拉开。雕塑主要用于十分特殊和比较复杂的器物,也是使用轮制和模制都无法完成的器物的特殊需要。如唐三彩中的假山水池,用手工堆雕而成,生动逼真。粘接和粘贴是一种辅助主体造型的方法,如壶的柄和流口、罐、炉的局部的帖花装饰、马背上的人物、镇墓兽头上的角等等造型上必不可少的附件都须粘接完成。
唐三彩中有一类称为“悬坑”的,其色彩鲜艳明亮,丝毫没有出土的泥斑锈土,姿态依然,像刚从作坊里生产出来的模样。这是出自较大的墓穴,墓主人身份显赫,陪葬的器物众多,其中有部分器物的工艺制作特别精致,被陈列在墓穴中的石台上,不让它直接与墓道中的泥土接触,犹如悬在空中,不受土蚀,故曰“悬坑”。“悬坑”唐三彩价格高昂,因无土锈,彩釉光洁,鉴赏时应注意不能把它当成伪制新作。【原标题:唐三彩赏析】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华夏收藏网 201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