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灾害性天气概况
2013/4/7 15:43:18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一)干 旱 干旱是洛阳市的主要灾害性天气、发生范围广,出现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全市常有春旱,个别年份春夏秋连旱,危害十分严重。干旱年份有1959年、1960年、1965年、1972年、1977年、1982年和1986年。除了严重干旱年外,还经常出现季节旱和短期干旱。1950—1990年,全市旱灾面积超过100过万亩的有19年,超过200万亩的有14年,超过300万亩的有6年。
干旱的成因很多,它与降水量多少、年内降水分布有关。也有地貌特征、地下水埋藏深度、土壤性质和结构等有关。尤其是与降水量的多少和分配为主导因素。以年平均降水650毫米作为比较降水量多少的标准。冬小麦整个生育阶段的正常降水为500毫米,夏玉米整个生育阶段的正常降水为350毫米。大多数县都能满足小麦、夏玉米正常生长的需水,但降水量的年内分配与作物各生育阶段的需水并完全吻合,主要是春旱较多,尤其是4月份表现为全市性干旱,而4月份是小麦生育阶段的关键时期,干旱缺水对作物产量影响很大,另外,新安、孟津、偃师等沿黄河南岸地区及伊川等县,在夏玉米开花—乳熟期的6—8三个月同样表现出干旱,大旱发生频率分别为38%、22%、38%。偃师县8月份大旱发生频率达50%,加强春季防旱抗旱,是农业生产的关键问题之一。
(二)暴 雨 豫西山区是河南省多暴雨的地区之一。所谓暴雨,一般指日雨量≥50毫米的雨日,它是一种出现在局部地区的灾害性天气,降水强度较大,形成巨大的地表径流,淹没农田,冲毁庄稼,或因长期积水,造成作物缺氧,破坏了作物正常的生理机能而造成歉收以致绝收。
(三)冰 雹 冰雹在市属县区每年都有发生,多分布在洛宁县北部和南部地区、栾川县东部地区和北部地区、嵩县西部山区及嵩县东部与汝阳县交界处和宜阳县、伊川县交界地区。降雹宽度一般3—5公里,形成冰雹的积云,常沿山脉、河谷移动,降雹地区呈狭小带状分布,故有“雹打一条线”的说法。冰雹对作物主要是机械损伤,受灾作物轻者减产,重者颗粒无收,同时由于作物受到创伤容易发生病虫害。
(四)霜 冻 洛阳市丘陵起伏,地势复杂,气候多变,霜冻对局部地区危害严重。其主要表现在它和过早的初雪、过晚的终雪结合起来,使生长期缩短。据不完全统计,全市1951—1976年共出现霜降135次,平均每年5次,主要在11月至次年4月间,以秋末冬初和冬末春初为最多。
(五)干热风 5月份以后,气温升高,常有干热风天气出现,使小麦因高温而失水过快,缩短灌浆过程,粒重降低,可使小麦减产1—2成,严重的3成以上。干热风的危害程度可分为两种类型:5月中、下旬,14时气温≥30℃,相对湿度≤30%,风速≥3米/秒,持续时间两天为轻型干热风,14时气温≥32℃,相对温度≤25%,风速≥3米/秒,持续3天以上,为重型干热风,干热风是我市小麦生产的重要灾害。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洛阳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