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洛阳 >> 洛阳工艺 >> 工艺赏析 >> 浏览洛阳

高水旺“臭”了一干专家

2012/8/15 17:39:22 点击数: 【字体:

高水旺“臭”了一干专家
三彩抬蹄马,高水旺高仿艺术作品。
高水旺“臭”了一干专家
三彩啃蹄马,高水旺高仿艺术作品

     
    1994年,河南——北京,不时会有客人将偌大的卷烟纸箱搬上列车。
   
    倒卖香烟?似乎不是!

   
    一则纸箱破烂不堪,里面装的似乎也不是什么香烟;二则到了北京,不出火车站,就在站台上,久候于此的北京人总会将东西疯抢一空。
   
    不是香烟,又是什么?
   
    此时,有个小道消息,已在北京古玩界炸开了锅——
   
    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为了防止文物流失乃至流往国外,正在甩出巨资抢购新近出现在潘家园古玩市场上的陶俑。
   
    于是乎,某些消息灵通人士跑到北京火车站,与国博、故宫展开疯狂争夺。
   
    国博、故宫顶级专家认为:河南某个大墓已经被盗,倘若不抢购的话,将追悔莫及。
   
    但是,越抢购,陶俑越多,总也抢购不完。
   
    警方介入,查来查去,追查到洛阳市孟津县南石山村,追到了高水旺先生的家里……
 
    “都是禹州人定做的东西。”高水旺说,“禹州人在北京抢生意,打起了架。警方抓的是我的客户,事儿也就落到了我的头上。也不只是我一个人做的东西,也不只是南石山村做的东西,附近的宋庄,他们也在做。”
 
    “倒是听说,人家为收这东西,还聚在一块儿研究过,说什么:放开收,收错了,我这馆长就不干了。”高水旺说,“事儿出来了,文物部门开会研究怎么办?听说争来争去,一大堆假东西里,愣是还有几个真的。”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而今这些东西依然是国博、故宫最烫手的山芋。“就堆在库房里,无法处置……”高水旺说。
   
    如此这般,与真正的国家宝藏“耳鬓厮磨”,也好。
   
    好让当下的中国顶级专家“挥洒”90万元后留个“记性”(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吕济民回忆:中国历史博物馆也就是现在的中国国家博物馆买了3次,花了80万元;故宫博物院买了2次,花了10万元),也好让子孙后代见识我们这个时代炉火纯青的“高仿”技能。
   
    也许千年之后,高水旺的“高仿”作品将作为国博、故宫“旧藏”,与北魏陶俑、唐三彩放在一起,供人参观瞻仰。
   
    只是标注不同:陶马俑(北魏),陶仕女俑(唐代),陶骑马俑(中华人民共和国高水旺仿制)……
 
    【高水旺“去伪存真”】
   
    1989年后,洛阳“新工艺三彩”作坊在整批整批地垮掉。
   
    是时,同样火得不轻的禹州神垕“彩瓷”作坊,也在整批整批地垮掉。
   
    毋庸置疑,“新工艺三彩”、颜色釉“彩瓷”技术含量不高,入市门槛很低。大家一窝蜂地烧,势必良莠不齐,泛滥成灾。
   
    倘若泛滥成灾,饱和的市场需要做的,也就是驱逐“劣币”而已。
   
    当然,也会有人反问,你说得大错特错:不是有个什么“劣币驱逐良币”吗?!
   
    结果是,什么定理都没有:禹州神垕“彩瓷”作坊,全都垮掉了;洛阳“新工艺三彩”尚存“良币”硕果,只是直到今天,活得还相当累人。
   
    垮掉的,也不只是“新工艺三彩”、“彩瓷”。禹州的钧瓷一厂、钧瓷二厂、国营瓷厂、东风瓷厂等,也都相继垮掉。
   
    1989年,整个中国经济与社会,都在转型,都在调整,都在转变。
   
    甚至审美,都在悄悄转变:花花绿绿的“新工艺三彩”、“彩瓷”冲破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色彩禁锢,扮靓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的新生活。
   
    但是,改革开放走向深入,生活日益丰富多彩,“新工艺三彩”、“彩瓷”不再“新鲜”。
   
    何况粗制滥造,恶性竞争日益加剧。
 
    “都亏到本里了,你不转,都不行!”高水旺先生说。
   
    往哪里转?

   
    上世纪80年代,“寻根热”高烧不下,经济发展刺激下的“古玩热”正在悄然抬头。
 
     “‘新工艺三彩’大家不待见了,咱就来旧的——仿古唐三彩。”高水旺说,“土窑、柴烧、古釉、造型,等等,一切都照古法炮制,摈弃‘新工艺’,回归大唐时代。”
   
    1987年,他烧制的一件仿古唐三彩被一位邻居顺走,当文物卖,结果被警方给抓了。
   
    警方顺藤摸瓜,抓了高水旺,将其关了四天四夜。
 
    “仿古,犯了国家哪条法律?咱各种手续齐全,人家警方就是说咱错了,有责任,要写检查。不写,就别想出去。”无奈,高水旺字斟句酌,写了检查——
 
    “我叫高水旺,住在孟津县朝阳镇南石山村。我从1984年办起了一个唐三彩仿古厂,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俱全。我的产品销售不当造成倒卖文物一案,我有责任。”
   
    高水旺想转,但警方阻滞了他转的步伐。
 
    “风险老大,还是干‘新工艺三彩’吧。”高水旺说。
   
    就这样,又干了几年。直到1989年后“新工艺三彩”、“彩瓷”相继坍塌。
   
    高水旺在摸索,禹州人也在摸索。无论如何摸索,饭,总是要吃的。陶瓷圈不大,高水旺被关四天四夜的事,禹州人早有耳闻。
 
    “1994年,某些禹州人找到我的门上,要我给他们定做些陶俑。没想到他们倒腾到北京,当文物去卖了。”高水旺说,“北京的专家都当真的,全傻了眼;咱也没沾啥光,臭了北京的大街——满满一箱子陶俑,三四十件,处理价4元,每个俑只卖1毛钱。”
   
    接下来,北京电视台《天下收藏》借王刚之口、借嘉宾之口,高喊:“去伪存真”。
   
    直到2004年,事隔10年之后,中央电视台的采访计划还是:暗访高水旺,打高水旺的“假”。
   
    实地调查后,央视记者改变了采访计划,正面报道了高水旺。
 
    “仿古洛阳唐三彩的美学价值。”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郭爱和先生说,“那是对先民精湛技术的发掘与再现,也是对人类文化的敬仰与传承。”
       
    什么是“伪”?什么是“假”?
      
    发掘、传承先民精湛技艺,怎么就“伪”了“假”了呢?
   
    没有传承,何以创新?
   
    为此,高水旺纠结了一二十年;一二十年间,他始终难以把自己的事业做大做强。
   
    到2004年某天,他顿悟——
   
    唐三彩是唐人做的,即使自己仿得再“真”,还是“伪”的“假”的。
   
    何以去“伪”去“假”?何以“去伪存真”?
   
    打上自己的款识,写上自己的名字,就是高水旺的仿古洛阳唐三彩,就是高水旺的三彩艺术作品。
   
    有“高水旺”在、有“高水旺”在护宝,谁还敢、谁还能抡起“护宝锤”,再“去伪存真”?!
   
    高水旺的这一“创新”,当下意义重大,影响势必深远。
   
    【高水旺“高仿”传承】
 
     “此马是作者(高水旺,记者注)按照文物真品比例采用传统手工技艺制作,柴窑烧制而成的唐三彩艺术作品……真品创作于中国盛唐时期,1975年洛阳市孟津县唐墓出土。现被民间人士收藏。”
   
    在“唐宝斋”,也就是高水旺作品销售展示中心,其作品冠名,只说“三彩”,不说“唐三彩”,全部都在“去唐化”;其作品介绍,大体上也都是这个样子;其作品被买家收藏,还将附上收藏证书——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去伪存真”。
   
    这个“真”,就是维护该作品不是唐代人烧制的唐三彩之“真”,证明该作品是高水旺制作的仿古洛阳唐三彩艺术作品之“真”。
   
    自古及今,“高仿”都有其存在的审美意义与市场空间。
   
    当下所见的王羲之《兰亭序》,都是“高仿”——唐代书法家虞世南所临《虞本》,最能体现兰亭魂魄;唐代书法家褚遂良所临《褚本》,最能体现兰亭神韵;唐代书法家冯承素所摹《冯本》,最能体现兰亭风骨……
   
    无论什么“高仿”,归根结底,高仿作品还是要烙下高仿者个人的艺术修为,高仿作品除却忠于原作也还是高仿者个人的艺术作品。
   
    正因为如此,2009年10月,高水旺的高仿作品“三彩啃蹄马”,被中国文联、中国民协联合授予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
 
    “唐三彩啃蹄马”现被民间人士收藏。
   
    正因为有了“高仿”,我们才能一窥大唐艺人的杰出成就。
   
    正因为有了“高仿”,我们才能在传承中更好地创新。
   
    没有传承,何以创新?
   
    说到底,任何创新,都是传承之上的创新。
   
    2008年,高水旺作为仿古洛阳唐三彩制作代表性传承人,将唐三彩传统制作技艺申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获得成功,唐三彩传统烧制技艺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高水旺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唐三彩烧制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高仿”传承的同时,高水旺也走上了创新之路——
    
    2009年,他聘请动漫形象设计师、网络技术专家,设计推出了网络动漫卡通形象“小破孩”三彩工艺品,共同开发创意文化产品。
    
    2011年,他创作的三彩“三面观音”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主办的“2011天工艺苑·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银奖”。
   
    目前,他正在全力筹办“大唐三彩工艺博物馆”,有志于将流失***的唐三彩精品悉数高仿,予以展示。“到时候,不出国门,你就能欣赏到流失***诸多国家、地区的‘唐三彩’了。”高水旺说。
      
    把流失***的唐三彩“高仿”回来,服务于中原经济区的文化创新,何尝不是一种新的传承?!【原标题:高水旺“臭”了一干专家】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大河报 作者:于世茂 2011-12-12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