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开封 >> 新闻资讯 >> 浏览开封

鲁迅与“河南门神”的不解情缘

2012/5/9 9:37:16 点击数: 【字体:


    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不但具有极高的艺术收藏价值,而且极具观赏和实用性。许多名人都曾收藏过朱仙镇的木版年画。鲁迅先生不仅收藏而且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很好,雕刻的线条粗健有力,和其他地方的不同,不是细巧雕琢。这些木刻很朴实,不涂脂粉,人物也没有媚态,颜色很浓重,有乡土味,具有北方木版年画的独有特色。”这是鲁迅对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特色的经典概括,也是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价值的体现。现在,上海鲁迅纪念馆还珍藏着26幅鲁迅收藏的朱仙镇木版年画作品。开封年画界人士得知消息并能到上海亲睹珍品的庐山真面目,却是一波三折。


 


鲁迅与“河南门神”的不解情缘  

    任鹤林上海寻年画之行

  
    1986年仲春,山东年画专家谢昌一先生专程来汴,告知开封年画界朋友,上海鲁迅纪念馆尚存不少开封古版年画。他说:“那是国家级文物,一般谢绝查阅!你们是年画产地,不妨再去一试。”开封朱仙镇年画艺术馆馆长任鹤林喜出望外,闻风而动,买了火车票就奔赴上海。当他终于费尽周折进了纪念馆大门之后,果然被一口回绝!来一趟不容易,老任实在不甘心,最后问人家:“我如何才能查看?”对方答曰:“除非你拿来国务院、文化部的介绍信!”任鹤林吃了闭门羹,只好悻悻地返回开封。

  
    不久,老任到北京出差,与版画家刘岘(开封兰考人)先生无意间谈及去上海寻找年画的事情。“是吗?那年画是我送给鲁迅的!”刘岘先生脱口而出。老任尚未反应过来,刘先生已为他写好一封便信,嘱咐老任再去一次上海。任鹤林也真是性急,说走就走。因为两次上海之行时间很近,上海馆的人见面便说:“你又来了!”老任并不作答,只是恭敬地掏出了刘老的亲笔信,观察对方的态度。纪念馆负责人周伯英先生看了信,又与工作人员耳语一番,才说:“既然刘老介绍,就让他看吧。”任鹤林心里这才一块石头落了地,三赴上海,总算如愿以偿,刘老助我也!

  
    片刻,带上白手套的工作人员推出一辆不锈钢车,小心翼翼地从塑料袋中取出,一幅幅已托裱过的年画展现在面前。老任兴奋异常,迅速拿出相机一一拍照。品名为门神画:《马上鞭》、《燃灯道人》、《刘海戏蟾》;小幅门神画:《马上鞭》、《福禄寿》、《天仙送子》、《五子登科》、《天官赐福》;故事画:《罗章跪楼》、《铁弓缘》、《风筝计》、《打鸟封宫》、《祭塔》、《飞熊入帐》、《打虎收孝》、《举虎》、《天河配》、《木(牧)阳城》、《破孟州》、《四平山》、《锁阳城》、《三娘教子及牛王》、《马王》、《车马大吉》、《一本万利》,共26幅,原产地开封,印制于1933年间。

  
    著名年画鉴赏收藏家、理论家王树村研究考证,这批年画当是国内最早的存世作品,鲁迅则是河南画像砖和木版年画最早的收藏者。是刘岘先生的慧眼、学识和鼎力推介,才使“河南门神一类”的中原古老文化与鲁迅先生结缘,进而得到鲁迅的喜爱和赞赏,使开封古都在诸多年画产地中独享一份殊荣。

 

鲁迅与“河南门神”的不解情缘

  

鲁迅与“河南门神”的不解情缘

 木版年画为资料图片

  
    鲁迅、刘岘

  
    与年画的情缘

  
    1934年间,著名版画家刘岘先生先寄后送,两次给鲁迅的年画有“百把拾张”。因鲁迅屡遭反动当局通缉,四处颠簸,物品多有散失。如今仅存的这26幅年画作品的发现不仅为研究、复刻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也验证了清末民初,镇内“天成”、“天义”、“天盛”、“万同”、“祥瑞”、“德源”、“敬胜”等年画商号,相继迁往开封市经营的历史事实。刘老“画购自开封书店街”的回忆与“天成”老艺人尹辅礼的经历基本吻合、一致,亦佐证了年画在朱仙镇与开封之间的这一历史变迁。

  
    后来刘岘先生在著述中引用说:“这些木刻朴实,不涂脂粉,人物也没有媚态,颜色很浓重,也很有乡土味,具有北方木刻年画的独有特色。”1986年年底,刘岘在为开封朱仙镇年画社年画样本的序言中(由女儿代笔),将“这些木刻”改为已经流行的“朱仙镇年画”;“不涂脂粉”改为不染脂粉;“颜色很浓重”改为色彩浓重;“人物也没有媚态”去掉“也”字等。他把鲁迅的谈话推敲成了更加精炼的文字。

  
    刘岘先生给任鹤林致信40余封,内容多述及年画。这些信件是研究开封朱仙镇年画的珍贵史料,其中包含着刘岘先生对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一片痴情。在鲁迅与开封朱仙镇年画之间,刘岘就像古老汴河上的那座美丽的虹桥。

  
    现在,开封朱仙镇年画艺术博物馆已经将这26幅年画重新刻制成精美的木版和四季屏条幅,成为朱仙镇年画传承史上不可多得的光辉一页。

 

鲁迅与“河南门神”的不解情缘

  木版年画为资料图片

  
    鲁迅

  
    主张师法“河南门神”

  
    刘岘是著名版画家、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先驱与开拓者之一。他走上这条艺术之路,当与他从小喜欢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有密切关系,更由于得到了鲁迅先生的奖掖。

  
    刘岘先生儿时喜欢看戏,喜欢家乡开封朱仙镇的年画。1931年,他进入北平美术专科学校,学的是西洋画,次年初冬,他从北平来到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起木刻与油画,并尝试为鲁迅先生的《野草》、《孔乙己》、《阿Q正传》做木刻插图,先后发表在上海的《读书生活》、《社会生活》杂志上。他通过日本人内山完造在上海四川路开办的“内山书店”,转交自己写给鲁迅先生的信件。他收到署有“郭寄”的一封来信,信封是淡黄色,打开一看,信纸是粗糙的白色宣纸,署有“迅上”。信中对刘岘先生的木刻作了具体而又风趣的评价,也表现了鲁迅对木刻版画一贯的热心扶持。

  
    刘岘先生1934年2月26日曾寄信给鲁迅“花纸(年画)一束”,同年5月,鲁迅在《论旧形式的采用》上写道:“但中国的两者的艺术(‘消费者的艺术’和‘生产者的艺术’),也有形似而实不同的地方,例如佛画的满幅云烟,是豪华的装潢,花纸有一种硬填到几乎不见白纸的,却是惜纸的节俭。唐伯虎画的细腰纤手的美人,是他一类人们的欲得之物,花纸上也有这一种,在赏玩者却只以为世间有这一类人物,聊资博识,或满足好奇心而已。为大众的画家,都无须避忌。”鲁迅在给刘岘先生的信中,还这样评论了他收到的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河南门神一类的东西,先前我的家乡——绍兴——也有,也贴在厨门上墙壁上,现在都变了样了,大抵是石印的。要为大众所懂得,爱看的木刻,我以为应该尽量采用其办法。不过旧的和此后的新作品,有一点不同,旧的是先知道故事,后看画,新的却要看了画而知道——故事,所以结构就更难。”

  
    字里行间,鲁迅为中国新兴木刻指明了方向——要创作出大众喜爱的木刻,就要从“河南门神一类的东西”汲取营养,“尽量采用其办法”。鲁迅的评价,有利于我们提升对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艺术造诣和文化内涵的认识。当我们将朱仙镇木版年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进行文化产业运作的时候,鲁迅早已把它当作了一个中国木刻版画的民间品牌。(原标题:鲁迅与“河南门神”)


来源:商都BBS  时间:2009-10-13

责任编辑: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0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