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地400亩的禹王台公园是开封市面积最大、年代最为久远的旅游胜地。相传这里是春秋时期师旷奏乐之地;唐代三位大诗人李白、杜甫、高适也曾相聚于此,饮酒赋诗;辛亥革命时期,这里还是河南同盟会秘密起义的一个据点……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千古名园。
除了历史悠久,禹王台公园更是诗词文化、园林文化、庙会文化、菊花文化、治水文化等多元文化并存、交汇之处。“去龙亭能看到宫廷文化,到铁塔能感受佛教文化。唯有禹王台,充分体现了开封既深厚又多元的文化内涵。”开封市园林处原副处长张玉发感慨地说。
历史文化灿烂悠久
禹王台也叫古吹台,它指的是禹王台公园内高出地平面数米的一座高台。相传春秋时期,晋国盲人乐师师旷常在此吹奏古乐,故名吹台,后称古吹台。
汉代梁孝王刘武被封为大梁王后,曾将古吹台大加修建了一番。大文学家司马相如、枚乘等都是梁孝王的宾客,他们经常在古吹台上吟诗作赋,吹弹歌舞。
后来开封屡遭黄河水患,民间传说大禹曾在这座古吹台上居住过,明朝嘉靖二年(1523年),为追念大禹治水功德,希望大禹的神灵保佑开封免遭水灾,人们就在古吹台上修建了禹王庙,此后古吹台也叫做禹王台。同时在禹王庙中有禹王殿,禹王殿内立了一尊高大的禹王铜像。“可惜的是,这座禹王铜像在1930年的中原大战中被熔,用来造枪铸炮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高达5米的禹王泥胎彩塑是20世纪80年代重新建造的。”张玉发说。
清代对禹王庙进行多次修缮,又建造了御书楼和古吹台牌坊。清末河南法政学堂设于禹王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河南同盟会将此作为秘密起义的一个据点。
进入禹王台公园往西走,不远处便是辛亥革命烈士纪念园。开封市禹王台公园主任崔山告诉记者,“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河南人民积极响应,以同盟会会员张钟端为首的一批仁人志士筹划,在当时的河南省省会开封发动武装起义。由于机密泄露,起义失败,张钟端等十一位烈士惨遭杀害,壮烈牺牲。1981年,开封市人民政府决定将河南辛亥革命十一烈士墓迁葬至此,并命名为‘河南辛亥革命十一烈士墓’,同时将龙亭公园内的孙中山铜像移至此处,并修建了辛亥革命纪念园。”烈士墓的墓碑上镶嵌着赞扬烈士的题词和记载烈士生平事迹的碑文,字里行间,充满着英勇悲壮的氛围。每年清明节,总会有不少青少年来到这里扫墓、瞻仰,这里已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民国期间,河南省农业改进所在禹王台成立,后该所归属国立河南大学农学院。1954年,河南大学农学院随省政府迁郑,开封市人民政府将此地建为禹王台公园。
诗词文化遗产丰厚
禹王台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集之地,最著名的要数唐朝三位大诗人李白、杜甫和高适曾相聚于此。当时,杜甫写下了《遗怀》,高适写下了《古大梁行》,李白挥毫写下的《梁园吟》更是惹得宗氏女慷慨解囊,千金买壁,进而演绎出李白十载客梁园(今繁塔——禹王台风景区一带)的爱情故事。
“到了明代,河南巡按御史毛伯温为纪念三位诗人,在古吹台上雕塑三贤像,修建了三贤祠。明代嘉靖年间又增加了李梦阳、何景明二位诗人,改为五贤祠,后又增加一位开封籍的诗人高叔嗣,合为六贤。”张玉发介绍道。
清朝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乾隆皇帝巡幸河南,到禹王台欣赏美景,拜读祖父康熙御书“功存河洛”御匾,诗兴大发,吟五言律诗《登吹台》一首,刻在御碑亭内。张玉发说,这些都为禹王台留下了丰厚的诗词文化遗产。
红楼记忆婚俗文化
“红楼在禹王台公园是个很特别、很有意思的地方,它有着许多故事。”崔山介绍说,红楼始建于清朝光绪三十一年,但是它并不是一座中式建筑,而是一幢具有典型欧式风格的两层小楼,是当时修建陇海铁路时,来自比利时的工程师在这里修建的,并将红楼作为修建铁路的指挥部。
1923年京汉铁路大罢工,开封铁路工人积极响应,秘密会议就是在红楼举行的。解放后为纪念大罢工,郑州建起了二七纪念塔,而红楼也有了它的另一个名字——“二七楼”;1930年,红楼又成为中原大战时冯玉祥的战地医院;新中国成立后,河南省第一任省长在任期间,也曾在红楼办公、疗养。“不料天有不测风云,上世纪80年代红楼失火,所幸主体建筑未毁。1986年~2013年,红楼被多次修缮。目前,这里成了‘汴梁婚俗文证馆’,开始举办展览才两三个月。”崔山说。
随后,记者来到了“深藏”在禹王台公园西门附近的红楼。今年66岁的馆主张洪军热情地带着我们参观馆内藏品,两层小楼的各个房间按照从清朝乾隆年间到20世纪50、60年代的顺序,依次展示了张洪军收藏的各种婚俗文证,内容涉及订婚、结婚、离婚、聘礼、家产分割、童养媳制度废除等,地域除中原地区之外,还延展到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其中一个房间是由另一位收藏爱好者余东堂布置的婚房,雕花顶子床、新婚门帘、条几、八仙桌、太师椅等,摆满了整间屋子。
承载庙会文化与菊花文化
禹王台公园是以园林文化为主的综合性公园,园内的百年古树数不胜数,林木茂盛,环境幽雅,承载的庙会文化与菊花文化特别突出。
张玉发表示,早在北宋时期,每岁仲春之季都要在禹王台举行大型的祭祀活动。到了明清时期,已发展为传统庙会。清人李绿园《歧路灯》记载,禹王台“每年三月三有个大会,饭馆酒棚,何止数百。若逢晴朗天气,这些城里乡间、公子王孙、农夫野老,贫的、富的、俊的、丑的都来赶会。”1993年开封市在禹王台公园恢复了一年一度的东京禹王大庙会。
“庙会期间,有多姿多彩的民间游艺活动和各种美味小吃,吸引了近至本市市民和郊区农民,远至外地游客,可谓盛况空前。这期间不夸张地说,公园里的瓜子皮都有几厘米厚!”崔山说。
夏季的禹王台公园是个避暑的好地方,这里有百年的侧柏、国槐等古树名木,绿地面积覆盖广,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走在公园的林间小道,听着蝉鸣鸟叫,夏日的燥热仿佛全被扫光,取而代之的是幽静与舒畅。
秋季的禹王台公园又是另一番景色,1983年11月1日,开封市首届菊花花会在禹王台公园拉开帷幕。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家家菊尽黄,梁园独如霜”的诗句,描述了早在一千多年前禹王台一带已经培育出了白色菊花的新品种。明代诗人李梦阳在《吹台访菊》中也写道:“万里游燕客,十年归此台。只今秋色里,忍为菊花来。”乾隆皇帝来禹王台公园赏菊时,亲笔书写的“枫叶梧青落,霜花菊白堆”的诗句至今仍刻在公园内的石碑上。由此可见禹王台公园的菊花文化源远流长。
汴梁八景中的“梁园雪霁”说的便是冬季的禹王台,银装素裹,分外妖娆。“游客们多在春秋来此,对禹王台公园的印象是一片翠绿,冬季的禹王台反而被人们忽视了。目前,我们也在策划和开发冬季游园项目,多办活动,拉动人气。”崔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