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开封 >> 传统文艺 >> 文艺赏析 >> 浏览开封

“二夹弦挣扎于‘中华戏曲之都’”系列之三 “草根剧团”能否命如草根?

2014/7/29 15:21:10 点击数: 【字体:

“二夹弦挣扎于‘中华戏曲之都’”系列之三 “草根剧团”能否命如草根?
 
    今年5月初,应中国音乐学院之邀,开封市二夹弦剧团赴京演出,质朴淳美的二夹弦,让中国音乐学院的师生们大为赞叹。随后,他们又应邀在郑州北环古玩城演出10天,一样受到观众的追捧。但是,尽管叫好声一片,开封市二夹弦剧团依然没有改变其生存困境。图为乐队在破败不堪的排练厅排练。

“二夹弦挣扎于‘中华戏曲之都’”系列之三 “草根剧团”能否命如草根?
 
  田爱云等人主演的二夹弦经典剧目《货郎翻箱》剧照。
  
    提起《小扁担三尺三》这首歌,可能许多读者都不陌生。电影《李双双》的这首插曲,以轻松愉快、朴素生动、韵味无穷的词曲,赢得了无数人的喜爱。1962年,在《李双双》获得第二届“百花奖”的同时,其音乐也被评为“观众最喜爱的电影音乐之一”。其后24年,《歌曲》杂志评选“群众最喜爱的歌曲”,这首“小扁担”仍以高票入选。去年宋祖英推出《百年留声》,精选中国从1905年到2005年的名曲,“小扁担”与《渔家姑娘在海边》、《天涯歌女》、《映山红》等一起让人回忆起了中国近百年的岁月。
  
    喜欢《小扁担三尺三》的人无数,但很少有人知道,这首“李作词,向异编配”的歌曲,是在二夹弦曲调的基础上创作的。
  
    《李双双》插曲选用二夹弦曲调并不是偶然的。李先生撰写剧本时,想加入村民看大戏的场面,经人推荐,他选用了田爱云等人主演的二夹弦经典剧目《货郎翻箱》。时至今日,田爱云仍珍藏着她在《李双双》中饰演货郎的剧照,以及与张瑞芳(饰李双双)、仲星火(饰孙喜旺)等影星的合影。
  
    二夹弦所具有的独特的音乐元素,不只是被一个作曲家看好。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主题曲《好汉歌》,为表现梁山英雄侠义豪放的性格,使用了较多的八度、七度或六度大跳,也让很多戏迷听出了二夹弦的味道。
  
    南开大学学生樊振佳偶然在河南电视台“梨园春”看到二夹弦的演唱,从此喜欢上了这个剧种,他在南开网站发表网文《感伤二夹弦》,记述了这样一件事:当年在河南拍摄电影《少林寺》时,香港拍摄方邀请著名作曲家王立平先生为影片谱曲。最初,王立平先生为《牧羊曲》选择的曲调,也是二夹弦和河南曲子曲调,令港方无比满意。后来考虑到国际效益,王立平先生才忍痛修改,形成现在的《牧羊曲》。后来王立平在南开大学举办讲座,详细讲述了这件事,并当场演唱了那首二夹弦和河南曲子曲调的《牧羊曲》,赢来满场喝彩。
  
    这样的事实说明,二夹弦拥有诸多值得借鉴的音乐元素。这样的剧种活着,对丰富音乐创作自有其不可忽视的价值。更进一步说,这样的剧种如果能在现代社会寻找到延续生命的方式,将有益于音乐文化的民族化,也将使中国的音乐文化更为丰富多彩。问题是,在现代社会,它们的生命力到底如何?
  
    谈到传统戏曲每况愈下的原因,许多人认为是社会娱乐文化多元化的必然结果。但也有专家不同意这种说法。在娱乐多元化方面,中国赶不上美国,可是纽约的百老汇戏剧一条街,每家戏院每晚都在演出,上座率相当高;就中国来说,娱乐多元化程度最高的是上海、北京,可恰恰就是这两个城市,戏剧演出活动最为频繁。
  
    那么原因究竟何在?诸多专家都将矛头指向了体制。中国戏曲自诞生起,就长期以高度商业化的自然状态存在着,剧团必须顺应观众与市场的变化,不断地在剧目与演出风格等方面自我调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推行的国有化体制,使剧团与观众失去了这样的互动关系。当他们一觉醒来,就发现自己与观众的距离已很难弥补。
  
    今年5月初,应中国音乐学院之邀,开封市二夹弦剧团赴北京进行演出时,被称为“来自河南的草根剧团”。如果将“草根”理解为民间,这话说得不错,但如果将“草根”理解为真正的草根,这话就很值得商榷,在剧种脱离市场几十年后,它还能具有草根那样顽强的生命力吗?
  
    叫好一片缘何生存艰难?
  
    今年春天,开封市二夹弦剧团在濮阳农村演出时,突然来了两位特殊的观众,跟着剧团看了两天戏,看得很认真。随后田爱云才知道,他们是受中国音乐学院委派,专程来考察这个剧团的。
  
    原来中国音乐学院有一个专题组,专门从事民间稀有濒危艺术保护工作。来人对剧团的演出颇为满意,他们走后不久,田爱云就接到正式的邀请,对方管吃住、路费,请他们到北京演出三天。
  
    “五一”前夕,开封市二夹弦剧团全体人员开到了北京。在两天多的录音、录像中,老艺术家田爱云、赵文玲、吕萍,青年演员张金刚、吴大曼、娄素霞、张艳丽等都拿出了各自的绝活,演唱了《梁祝》、《货郎翻箱》、《撕蛤蟆》等二夹弦的经典剧目。散发着乡土气息、质朴淳美的二夹弦,让中国音乐学院的师生们大为赞叹。
  
    进了艺术殿堂,充分演绎了二夹弦这朵戏苑奇葩的艺术魅力,他们精湛的演技和扎实的艺术功底让学院师生感到震惊。博士生导师陈铭道先生对二夹弦的招牌乐器四胡格外感兴趣,他走到老乐师张洪身边,将四胡拿过来左看右看,点头道:“这个家伙表现能力很强啊!相当于你一个人拉两把高胡(四胡音儿与高胡相仿,却是两股马尾拉四根弦)!”
  
    第三天晚上,学校安排剧团进行了两个小时的专场汇报演出,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廖奔,中国非物质民族文化保护中心主任田青,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音乐学院院长金铁霖,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所所长刘桢等到场观看。有的领导因要开会,本来说好必须中途退场的,但看了10分钟就表示,不开了,会先取消吧。
  
    演出结束,场下一片叫好声。那些戏曲界、文化界的大腕纷纷上台与演员握手。田爱云告诉记者,河南大学毕业的廖奔先生很动感情:“二夹弦这班学生不容易!”他同时也提出建议,认为二夹弦以抒情见长,擅长演家庭伦理、爱情戏,要保持这个特色,不要试图在大戏上与豫剧、京剧抗衡。
  
    金铁霖则挥笔写下了“开封二夹弦剧团,继承民族艺术传统,发扬民族特色”,对二夹弦寄予厚望。
  
    开封市二夹弦剧团不仅赢得了专家的赞誉,他们的演出也受到普通观众的欢迎。从北京归来,他们应邀在郑州北环古玩城进行了为期十天的演出。令他们得意的是,当时还有四个戏班子在古玩城演出,他们去了两天,四个班子就走了三个,剩下的一个也因人气不旺跟他们错开了演出时间。有记者现场报道说,当时天气比较炎热,但不少人顾不得广场上太阳的暴晒,自带椅子板凳,看得津津有味。
  
    专家、观众都叫好,为什么开封二夹弦仍生存艰难?
  
    以改编、导演曲剧《陈三两》闻名的开封戏曲界名宿霍林先生,对这个剧团一向很关心,记者采访时,正好遇到他与田爱云探讨这个问题。霍林认为,剧团现在缺一个好“外交”,旧时的戏班子都有这样的角色,这种人社会经验丰富,精明强干,能说会道,三教九流都能打交道。如果有这样一个人才开拓市场,让剧团经常有演出,问题就好办了。
  
    另外,现在剧团还是国有剧团那套分配体制,大家收入差不多,应该采用旧时戏班子的“劈账制”,根据贡献大小,确定不同人员拿多少“工分”。每周演出结束,根据总收入计算每分多少钱,马上给大家分账,这样积极性就起来了。
  
    霍林先生还建议,要善于宣传,演出前挂牌,写上主演的名字,推出了名角儿,市场号召力自然就增强了。
  
   这些建议,其实是旧时戏班子基本的体制,但也是目前开封市二夹弦剧团所欠缺的。1957年,那个乡间戏班子收归国有、成为开封地区二夹弦剧团时,田爱云年仅16岁。从那以后,剧团就改变了生存状态,主要按照主管部门的指导创作、演出,逐渐不知市场为何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田爱云虽然成为一名出色的演员,但对剧团的经营之道并不精通。
  
    国有剧团不知市场为何物
  
    旧时的戏曲界,曾出现了很多“盖字号”的人物,比如“盖九州”、“盖叫天”、“盖三省”、“盖月楼”等。有戏曲专家指出,那时的剧团和演员与市场密切相连。要出人头地,就要苦练功夫,成就绝活,把别人“盖”了,你才能脱颖而出,把别人“盖”了,你的收入才会是别人的几十倍。艺术竞争很残酷,但竞争正是戏曲剧种不断繁荣、蓬勃发展的催化剂。
  
    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也保证了戏曲与民众保持一种非常密切的互动关系,由此推动戏曲顺应时代做出变革。
  
    但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剧团大量收归国有,这样的生存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大锅饭”使剧团的专业人员与一般人员、主要演员与一般演员的收入几乎没有差别,而剧目选择、演出风格,甚至剧种的生存等,都不再是“市场导向”,而变成了“领导导向”。
  
    开封市二夹弦剧团数十年的经历,就足以显示那个时代剧团生存的状态。“文化大革命”初期,开封市主要领导不喜欢二夹弦,下令将剧团改为京剧团,全体演员学唱京剧;五年后换了领导,很快下令将京剧团改回二夹弦剧团。改革开放后恢复传统戏,二夹弦剧团排演了《梁祝》,受到极大欢迎,老百姓为了看这出戏,半夜披着被子排队买票,但剧团缺少年轻演员,想招收新演员,却需要经过文化局、人事局、劳动局层层审批,多次努力,这个团也没争来指标,结果造成演员年龄层次青黄不接。1984年,开封地改市不久,文化局有几个领导很不喜欢二夹弦,认为是个小剧种,整天哼啊嗨没啥意思,就将正在外地演出的二夹弦剧团调了回来,下令“停止演出,精简整顿”。随后,将年轻点的演员借调到开封豫剧团,年纪大的在家闲着。就这样,当时状态相当不错的二夹弦剧团解散了。
  
    “那时我们这茬演员40来岁,生活经验丰富,对人物性格的把握、艺术技巧也都到了一定火候,正是出戏的时候,真是太可惜了!”时至今日,田爱云仍对此耿耿于怀。
  
    几十年与市场的隔离,使得戏曲再次走向市场时显得虚弱无力,尤其在如今戏曲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让其学会自己生存,需要一个过程。对于田爱云和开封二夹弦来说,这个过程尤其艰难和漫长。
  
    二夹弦如何能活好?
  
    “文包武杨”能那么为人熟知,开封至今能凭借几个人造景点吸引大量游客,传统戏曲功不可没。但开封与戏曲的缘分绝不仅此而已。
  
    据河南大学学者张大新介绍,上个世纪初,王国维就断言“真正的戏剧,起于宋代”。近年来,戏曲史家戴不凡、徐朔方先后撰文宣称,“作为北宋的故都、金代的南京,开封应该是中国杂剧的摇篮”,或者说,是中华“戏曲之都”。
  
    “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这是元初“梨园领袖”关汉卿的自述,而这位中国历史上杰出剧作家多将自己杂剧的故事背景锁定在开封、郑州、洛阳之间,也显示了元杂剧与宋金杂剧的承接关系。
  
    “开封是历史文化名城。什么是文化?非物质遗产不是吗?”戏曲界名宿马紫晨在接受采访时,很为二夹弦在开封的遭遇不平。他说,二夹弦这样的濒危剧种,急需保护。现在出了个田爱云,卖了自家的房子,从根本做起,培养了一批孩子,还相当不错。民间做到这一步,非常不容易,现在的关键是需要一个团址安定下来。有关部门拉一把,就能挽救一个剧种,难道开封真的没有这个能力吗?
  
    关于政府在保护这个濒危剧种方面应承担的责任,也有不同的看法。二夹弦的热心支持者、省戏迷协会副会长张国杰则认为,靠政府不是办法,还是要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解决问题。比如团址,可以通过股份制的方式,请有关部门以某个破产企业厂房入股。所有问题都采用市场化的方式解决,才能真正在市场中生存。
  
    但有的专家认为,在传统戏剧文化资源大量流失的今天,保护传统文化遗产很难通过文化市场的自然发展过程实现,它更应该是一种政府行为。在保护传统文化遗产中扮演重要角色,这是各级政府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大河报(2006-11-02)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