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许县渔鼓道情是珍稀的地方曲艺剧种,清中期通许县已有渔鼓道情流传,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爱。清末,渔鼓道情在通许县广为流传。它是集文学、表演、音乐、唱腔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
渔鼓道情的音乐比较古老,渔鼓道情的音乐唱腔结构为板式变化体,主要板式有:〔慢板〕、〔铜器朵〕、〔小五板〕、〔飞板〕等。另外有少数唱腔曲牌,如〔唠叨红〕、〔锁南枝〕等。渔鼓道情的调门板眼,有[扬州娃娃]、[栽版]、[流水]、[二八]以及河南坠子中的大小寒韵等。
通许县渔鼓道情伴奏乐器颇具特色,使用渔鼓、简板;唱腔丰富,明快热烈,巧夺天工。
通许县渔鼓道情的剧目非常丰富、古老,贴近人民群众,乡土特色浓郁。据记载有100多出,题材多取材于古典名著和民间传说,有忠烈故事、公案传奇、历史故事、生活故事,也有现代曲目。一是剧目表达了反抗压迫、惩恶扬善、教化风尚的愿望;二是道情语言通俗易懂,表演重文轻武,以唱工取胜。道情唱腔以真嗓演唱,清悠委婉,悦耳动听,方言、土语较多,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非常吸引人;三是无舞台限制,划个场子就地可演出。
道情的剧目具有教化作用,包含了大量的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民间竞技、民间艺术等信息,具有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社会科学价值。
目前,通许县还有2位65岁的道情老艺人能熟练演唱40多大小曲目。
通许县渔鼓道情随时可以演出,对场地无特殊要求。时间可长可短。
通许县渔鼓道情的伴奏乐器比较简单:主要有渔鼓、简板2种打击乐器。有时也使用惊堂木。
1、渔鼓。
为道情的特定乐器,用竹筒制作。我们在西时村时芳清家见到传承一百多年的一只渔鼓,长1.06米,直径6公分。一端开口,一端蒙着猪膀胱制作的鼓膜。鼓膜绷紧。(也可用羊、猪心脏上的包膜制作,但动物心脏包膜极难剥离)。
制作渔鼓的竹筒要劈开为两半,再劈为1公分左右宽度的竹条,打通里面的竹节,再用桐油粘合为完整的竹筒,外面用2—3厘米宽的蓝色布条缠绕,使其结实。所以,艺人中也有叫道情为“蓝条”的。
用于击打的一端蒙上羊、猪心脏制作的包膜,并绷紧。演唱时左胳膊夹住渔鼓,有蒙皮的一端斜朝下,左手同时拿着简板;在演唱时,右手拍击蒙皮,发出“嘭嘭嘭”的声音,响亮好听,以渲染气氛和节奏。
2、简板。
为名贵木材檀木制作,长0.24米,厚2.5公分,宽2.3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