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传统文艺 >> 浏览相关信息

渔鼓道情——一气唱出百十句

2014/7/29 11:45:26 点击数: 【字体:

    渔鼓道情为何叫“噎死驴”?其实,这并非是贬义,是老百姓对道情演员的溢美之辞。
 
    渔鼓道情民间也称“道情班”、“坠子翁”。道情演员以唱功见长,吐字清晰,“字正腔圆音不倒”。他们一气能唱几十句甚至百十句,句句如珠落玉盘,演唱功夫十分了得。通常人们爱说驴的嗓门儿大,气脉长,即使这样的“功夫”,跟道情演员的功夫相比也得噎个半死儿。人们钦佩道情演员的功夫,“噎死驴”是夸赞他们的唱功卓绝。
 
    渔鼓道情的起源有两说:一说道情源于唐代道教所唱的经韵。格式为诗赞体,宋代后又吸收了词牌、曲牌衍变成道教布道时的新经韵,又称道歌。另有通许县厉庄乡柏岗村的道情老艺人张逢政说:渔鼓道情是由秧歌戏(没有伴奏乐器,由两个梆子交叉打击为演员伴奏)演变而来的。
 
    据《通许曲艺志》记载,渔鼓道情在清道光五年(1825年)传入通许。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通许县邸阁镇东时村的民间艺人张永来,到周口拜师张教喜学习道情,后回通许组建了以家庭成员为主的道情戏班。逐渐在通许传唱开来,张永来在通许唱红后,又带领戏班先后到永城、柘城等地演唱,在豫东地区产生了较大影响。当时最有名的道情戏班有三个,即清同治三年张永来的戏班,1931年通许柏岗村(今厉庄村)的艺人张逢政成立的戏班,1936年通许邢岗村(今属城关镇)成立的戏班。到了清末明初,渔鼓道情达到了兴盛期,道情戏班遍布中原各地,最有代表性的演员当属名伶张立荣。
 
    张立荣8岁随父张永来学唱道情。她自幼聪慧、口齿伶俐、个头高挑、长相俊美。17岁时便已大红大紫。当时郑州“老坟岗”是与“北京天桥”、“天津三不管”齐名的三大民俗演绎圣地之一。三教九流五行八作的江湖艺人汇聚于此,争相献艺。张立荣勇闯这块“码头”,凭借她委婉的唱腔、生动的表演、浓郁的乡土气息征服了观众,唱红了这块“地”。18岁时,张立荣嫁到通许县西时村。她又在西时村成立了道情戏班。当时,日本鬼子侵占中国,张立荣对日寇充满了仇恨,她着力演唱民族英雄的曲目,还大胆创演了宣传抗战的剧目,充分表现了一个爱国艺人的高尚情怀。新中国成立后,她又口传心授,教大儿子时芳清演唱道情,陆续带领5个儿子走南闯北,传播道情艺术,使这一民间艺术得以传承至今。
 
    渔鼓道情的曲目十分丰富,题材多取自于古典名著和民间传说。有忠烈故事、公案传奇、历史故事。常演的剧目有《大宋金鸠记》、《后五代》、《包公》、《王金豆借粮》等70多个剧目。第四代传人时芳清常演现代剧目,如《平原枪声》、《林海雪原》、《三打保定》等。时芳清和陈素枝还编演了许多现代剧目,如反映新农村婆媳关系的《刘奇打母》、《抠媳妇》,反映农村赡养老人的《新墙头记》,在农民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颇受四乡百姓的喜爱。
 
    渔鼓道情剧目丰富,贴近百姓,乡土气息浓郁,是古老而珍稀的剧种,它的成长和发展,在河南民间艺术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通许渔鼓道情被评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汴梁晚报(2012-04-21)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