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镏金龙首车辕之谜
在墓道出土的文物中,两辆彩陶车马的车辕顶端饰有镏金龙首。按照封建礼制,龙饰为皇帝所享有,普通臣民是不能使用的。作为皇帝身边的重臣,靳德茂肯定不敢谮越礼制。墓志中记载“大敛小敛皆遵古制”,足以证明这种陪葬规格是完全合乎规定的。镏金龙首车辕会不会是忽必烈赏赐的呢?或者是靳家与皇室有什么渊源呢?这是一个谜。
二、靳德茂又叫靳煌之谜
从墓志碑上,可以清楚地知道墓主人“公讳德茂,字子安”,父亲也是著名医生。而几百年来,靳家后人的祠堂里供奉的、家谱里记载的靳氏先祖却名靳煌。靳德茂与靳煌是两个不同的人吗?从靳家后人流传的先祖事迹来看,靳煌曾总理怀孟,为“元嘉议大夫”,与出土的墓志碑上的靳德茂是同一个人。但奇怪的是,靳家后人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先祖还有叫“靳德茂,字子安”这一回事。而出土的墓志碑文中,也完全没有提到一句“靳煌”。
三、靳家300年失去历史之谜
靳氏居住在东王封村已有800余年,但自靳德茂去世(公元1292年)以后,直至明万历年间(1573-1619),才有了较为完整的家谱。在此之前的300年历史,靳家后人几乎完全不知道。1993年靳家后人重修家谱,将家谱续到了20多代之前,但有关靳煌的世系(父、子、孙)关系,都与今天墓志碑上的记载不相吻合。从墓志上可以了解到,靳德茂的4个儿子也相继为官,其中第三个儿子靳荣,官居卫辉路总管(正三品)。这样一个显赫一时的家族,为什么会突然在300年间失去了历史记载?
四、靳德茂得到忽必烈重用之谜
元朝初年,民族压迫非常严重。汉人得到蒙古皇帝的重用是比较罕见的。而靳德茂却能够有这样大的陪葬排场,可以想象,忽必烈是非常优待他的。据墓志推算,在靳德茂45岁的时候,当时身为藩王的忽必烈将靳德茂征召为随身“尚药太医”,靳德茂后来一直跟随着忽必烈南征渡江灭亡南宋,“上继位,宸眷益厚,擢升太医院副使(其职位仅次于太医院提点和院使,为正三品)出入禁闼”。“有可能是因为靳德茂的医术非常高超,救过忽必烈的命,才得到忽必烈这样的重用。”靳家后人靳古恩这样认为。
五、靳德茂鲜见于历史文献之谜
墓志足以证明靳德茂在当时显赫的地位,可是这样一个朝中重臣,却鲜见于各种历史文献。搜寻整部《元史》,找不到任何与“靳德茂”或是“靳煌”有联系的文字记载。其中,忽必烈时期的太医院的主要领导许国祯、太医院的提点(正二品)、院使王猷(从二品)、副使王安仁(正三品),都在史籍上留有大名。而身为另一名副使的靳德茂,却籍籍无名于后世,这实在是个未解之谜。
六、靳煌传世画像穿明朝衣冠之谜
靳家后人在祠堂里珍藏着先祖靳煌的画像。据靳家后人讲,原祠堂的画像系明代所传,“文革”中受到毁坏。全国政协常委、中央美术学院院长靳尚谊先生,根据原先祠堂里的先祖靳煌的画像重新绘制。在这幅画像中,靳煌身穿大红色明朝官服,腰系玉带,神采奕奕,栩栩如生。而靳煌身为元朝重臣,靳家后人却在传世的祠堂画像中让老祖先穿上了明代的衣服,不能不说是个谜。
七、靳德茂与元代著名大学者许衡的关系之谜
许衡字仲平,号鲁斋,祖籍为怀州河内(今焦作市中站区李封街道)人,元代学者,著名的理学家、政治家和杰出的教育家,世称“鲁斋先生”。二人年龄相仿,既是同乡,又同朝为官,因此两人认识几乎是必然的。根据《元史》记载,公元1254年,忽必烈征召许衡为京兆(今西安市)提学。同年,靳德茂被忽必烈征召为身边的“尚药太医”。靳德茂后来一直追随在忽必烈左右,后来职位提升得也比许衡快。靳德茂已经是正三品的官职了,可以随时在皇宫内行走。而此时许衡重新被征召到京师后,任国子祭酒(从三品),靳德茂在许衡逐渐被忽必烈重用的过程中,起了关键性作用,这是非常有可能的一种猜测。
八、陶俑车马的色彩之谜
在焦作从事考古勘探20多年的市文物勘探队的齐文举是这样形容的:“这些陶俑色彩鲜艳,刚出土的时候金的地方晃人眼,红的地方鲜艳欲滴。”可惜的是,这些陶俑在出土后不久就开始氧化,原本鲜艳的色彩开始暗淡。这些色彩是什么成分?是怎样制作到陶俑上去的?也是一个谜。
九、靳德茂的墓中是否有可能发现更重要的文物
已出土的文物仅仅是墓葬中的一小部分,墓主人的棺椁还没有发掘。根据墓志记载,靳德茂的四个儿子都曾为官,可谓两代朝中重臣。根据传统,靳德茂儿子的墓葬很可能就在靳德茂墓的后面,因此,这里很可能成为一个元代早期重要的墓葬群。元代墓葬在国内非常少见,保存得这么好的更是不多,靳家坟元代墓葬群的文物价值不可估量。但由于文物开掘技术条件限制和文物保护的需要,靳德茂墓已进行回填保护,只留得这众多谜团以待后人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