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常见老人们坐在一起闲聊,看见哪个人衣冠不整,总会说:“看你穿的,跟个‘踏谣娘’一样!”其实,“踏谣娘”是流传于豫北焦作地区的一句土话(有讥讽、笑话的意思),是说人的处境悲苦,家庭条件差,收拾得不整洁、不利落、邋遢等。
南北朝时期,焦作地区出现了歌舞戏“踏谣娘”这种表演形式。这在唐、宋相关文献中都有记载。唐代崔令钦《教坊记》中云:“踏谣娘:北齐有人姓苏,疱鼻,实不仕,而自号为郎中。嗜饮酗酒,每醉辄殴其妻。妻衔悲,诉于邻里,时人弄之。丈夫着妇人衣,徐步入场行歌,每一叠,旁人声和之云:‘踏谣和来!踏谣娘苦,和来!’以其且步且歌,故谓之踏谣,以其称冤,故言苦。其夫至,则做殴斗之状,以为笑乐……”《旧唐书·音乐志》里有:“踏谣娘生于隋末,隋末河内有人貌恶而嗜酒,常自号郎中,醉归必殴其妻。其妻美色,善歌,为怨苦之辞。河朔演其曲而被之弦管,因写其夫妻之容。妻悲诉,每摇顿其身,故号踏谣娘。近代优人颇改其制度,非旧旨也。”从中可以看出,“踏谣娘”产生于南北朝北齐(550年~577年)时代河内地区即现在焦作地区,经过历史演变而被赋予适应形势的内容。也有人把“踏谣娘”写成“踏摇娘”。
另外,唐代段安节的《乐府杂录》、宋代《太平御览》等资料里对“踏谣娘”也有记载。原始的歌舞形式,应是中国戏剧的萌芽。这些歌舞形式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产生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中,真实地反映出百姓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尽管目前还没发现其形象化的图像或实物资料,但详细的文献记载,说明至少在隋末唐初,焦作地区就已有歌舞戏这种戏剧形式了,有关“踏谣娘”的传说也从那时流传了下来。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分册)认为:“唐代歌舞戏‘踏谣娘’就是古河内的戏曲雏形。”据此,焦作地区较系统的歌舞形式为:踏谣娘——民间小调——海神戏——怀梆,其脉络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