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今报首席记者李凌记者 周欢欢
●10年前
焦作人不穿白衬衣
“30年前刚到焦作时,看到的是一片灰蒙蒙的景象。焦作因煤而兴,却也因此付出惨重的环境代价。”河南理工大学建筑艺术设计学院院长陈兴义教授介绍,“我来焦作已有30多年,对焦作的发展、变化也算是个见证人,用一个词来概括,翻天覆地。”
以前的焦作是什么样子?在小学的地理课本上,有着这样的介绍:在黄河的彼岸有一个号称“煤城”的城市,亦即焦作,空气中弥漫着烟尘和煤灰的小城。
焦作市最早是一个矿区小镇,110年前英国殖民者就在这里开设煤矿,供英国女王取暖之用。1949年建国后,焦作的煤炭工业迅速发展,是全国重要的优质无烟煤生产基地。按照国务院能源办的划分,焦作属于全国能源基地的一部分,煤炭重化工业曾是该市的主导产业。其中,煤炭行业的产值历史上曾占到全部工业总产值的76%。1995年,焦作全市共有资源型企业1233家,从业人员8.8万人,年产矿2109.85万吨,资源型企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的90%以上。
虽然焦作人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留给当地人的却是环境的污染。2005年前,焦作人还没有养成穿白衬衣的习惯。因为污染严重,当地人说,在焦作,皮鞋一天不擦不行,白衬衣一天不洗不行。2004年,焦作被评为中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
与绝大多数资源型城市一样,焦作也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工业骄子之一,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市场经济初期陷入困境,被迫走上艰苦的转型之路。因为随着矿产资源的日益枯竭、设备老化、技术更新缓慢,导致效益直线下滑,下岗失业人员增多。到1999年,全市GDP同比下降了13%,财政收入和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下降了24%和12.2%。“九五”期间,焦作市GDP的年增长率仅为3.5%。
●除了转型焦作别无选择
焦作因煤而立,因煤而兴,又因煤而衰。
在焦作城外的云台山旅游区,一位旅行社经理张夏曾经是焦作煤矿职工,矿井关闭后自谋生路,干起旅游业。“在最高峰时,绝大多数焦作人都或多或少与焦煤集团有关系。每逢煤矿发工资时,蔬菜价格都会上涨。”张夏回忆道,1999年是极为困难的一年,焦作市GDP比上年下降了13%,财政收入和工业增加值分别下降了24%和12.2%。
在深深的思索和反省后,焦作人认识到,那种“靠资源、铺摊子、坐等国家投资求发展”的路子再也行不通了,除了进行工业结构调整和城市经济转型,焦作市别无选择。不转型,发展难以为继,环境难以为继,民生难以为继。只有加快转型,才能持续发展。
从“黑色印象”向“绿色主题”转,是焦作转型的“第一部曲”,这是焦作转得最早、最成功,也是最靓的一“转”。长年埋头在地下挖掘黑金的焦作人,无意间抬望眼,青山秀水扑面来。为了摆脱资源型城市“矿竭城衰”的命运,1999年焦作市政府做出了第二次转型的战略决策,其实质和核心是“依靠技术进步,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经过“九五”“十五” “十一五” 和“十二五”前期的艰苦努力,焦作市的三次产业结构得到了极大优化: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形成了优质粮食、奶业、林浆纸、怀药4大主导产业和蔬菜、水果等特色农业基地;工业基本形成了以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汽车零部件制造、化工及医药、农副产品深加工及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的5大支柱产业;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2008年5月,焦作市被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列为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
目前,在焦作市的350多万人口中,煤炭行业和煤炭从业人员比例已大幅降低。在省社科院副院长谷建全看来,焦作转型的重要经验在于,在资源尚未枯竭时就开始未雨绸缪,积极寻求转型升级之路。这个长达几十年的转型过程其实就是产业不断升级、经济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
●转型山水
焦作走了捷径
在焦作市转型过程中,旅游业的发展功不可没。
“以旅游业作为突破口,加快第三产业发展。这是焦作推进城市转型的重要一环。”焦作市发改委负责人介绍说。最初他们提出一个口号,叫做“南有桂林,北有焦作”。从山水资源来看,焦作经过鉴定的旅游资源单体有4900多处,旅游资源密度很大,历史传承悠久。
从1999年开始,焦作开始把目光由地下矿产资源转向地上山水资源,提出要把人文、自然、社会景观相结合,把山水作为主打,走与少林、开封等旅游景点差异化的路线。
为此,焦作先后投入13亿元重点开发建设了北部太行山一线以云台山、青天河、神农山、青龙峡、峰林峡5大景区为主的自然山水景观。先后投入25亿元修建了焦郑、焦晋高速公路和焦作黄河公路大桥,开通了连接各主要景区的14条旅游景观大道。
焦作旅游局介绍发展旅游业经验时指出:“城市一把手高度重视,有清晰的发展思路,又投入了大量资金,组建了一支精干的队伍。”经过努力,到2004年,云台山入选首批世界地质公园。2005年,神农山、青天河成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随着旅游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各景区景点接待游客人数连年高速增长,门票收入从2002年的6326万元增长到2011年的67967.85万元,旅游综合收入从2002年的18.3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71.92亿元,堪称爆炸式增长。
焦作经济的转型升级,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的提升,也给普通群众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这些年,我最大的感受,焦作的天变蓝了,水变清了,人们喜欢焦作了!”陈兴义感慨地说,“这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扶持和焦作市历届领导对环境改善的重视。”
●大步迈向国际旅游城市
现在,焦作市旅游业已经实现由“门票经济”向“国际旅游城”转变的跨越式发展。他们说,想把客人留下来,就要改变原来单一的观光游模式,努力拉长旅游产业链,实现“吃、住、行、游、购、娱”全面开花。
在“行”的方面,焦作市开工建设了焦作至郑州城际铁路,实施改造了南太行旅游快速通道,开通了中心城区至云台山的旅游公交线路,实现了北京至焦作、武汉至焦作“云台山号”系列旅游专列的常态化运作,旅游通行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在“游”的方面,焦作市围绕打造“太极故里、山水焦作”品牌,提升山水游,高标准开发了峰林峡、百家岩景点,丰富了云台山的文化内涵;开发历史文化游,开工建设了焦作市国际太极拳文化交流中心,加快了圆融寺、影视城、妙乐寺景区的规划建设步伐。
在“住”的方面,按照“大力发展高档宾馆、合理发展中档宾馆、控制发展低档宾馆”的原则,焦作市已发展旅游星级饭店29家、社会旅馆1300家、农家星级宾馆及农家乐近1000家,总接待床位约6万张,基本满足了市场的日常需求。
围绕吃、住、购、娱四大要素,焦作市先后引进了以休闲度假、星级酒店、大型演艺、温泉养生为核心内容的云台山“双50亿元”、神农山50亿元、陈家沟22亿元等重点旅游项目。同时,依托本地特色资源,已开发出以怀药药膳为代表的特色餐饮系列和以“四大怀药”、太极拳、绞胎瓷、黑陶等为代表的特色旅游商品、纪念品系列;正在加紧规划建设中华名优特色小吃街、大型旅游商品交易市场,积极打造具有焦作特色的晚间娱乐项目,以满足游客消费需求。
这些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促进焦作旅游转型升级、提升品位,使游客能够来得了、留得住、玩得好,实现旅游业的再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