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焦作 >> 文化遗产 >> 文遗赏析 >> 浏览焦作

焦作忠孝文化源远流长(2)

2013/4/16 11:17:07 点击数: 【字体:


 
    2000多年来,在董永的影响下,焦作民风淳朴,世代相传,贤孝人物代代涌现,不计其数。
 
    古代著名的“二十四孝”中,事父至孝、卖身葬父的董永,刻木成像、视死如生的丁兰,十四打虎、舍身救父的杨香,埋儿奉母、挖得黄金的郭巨,皆祖籍今焦作地区,四个人占了全国孝子典型的六分之一。
 
    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不拘礼法,超凡脱俗,但其中的山涛(205年——283年,今焦作市武陟县人)、向秀(227年——272年,今焦作市武陟县人)二人却是出了名的孝子。山涛四十岁举孝廉,官至三公,事母至孝。“会遭母丧,涛年逾耳顺,居丧过礼,负土成坟,手植松柏。”向秀年少时即以孝行闻名乡里,在朝中任职散骑侍郎后仍替父锻铁灌园,传为美谈。
 
    现在焦作辖区的范围内,历史名人中做官最大的要数司马懿(179年——251年,今焦作市温县招贤乡安乐寨人)。评说三国英雄,强中更有强中手,司马懿夺魏权,累亮亡,导致三国后来皆归于司马氏,司马懿是真正的胜利者。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生前官做到最高,死后又被孙子晋武帝司马炎追尊为宣皇帝。他应该被我们所有焦作人引以自豪。我们这位1700多年前的焦作老乡,在历史上也是一位有名的孝子。司马懿年少时研习儒学经典,以名节自任,举止循礼,事父至孝,父不叫坐则不坐,不问事则不答话。官位显赫后情重乡里,尊老爱贤,对长辈们坚持行跪拜之礼。司马懿的次子司马昭也是一位孝子。他生前长期执掌魏国朝政,死后被长子司马炎尊为晋文帝。他对父母至孝,以孝治天下,以维护孝道为己任,对于不孝之人,一经告发,不管名望多大、地位多高,一律处死。晋武帝司马炎事父至孝。父去世,其“深衣素服,降席撤膳,哀敬如丧者”。
 
    百代文宗韩愈(768年——824年,今焦作市孟州人),居唐宋八大家之首,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他父母早丧,后靠孤嫂郑氏养育。韩愈做官后尊嫂为娘,孝敬无比。
 
    唐代大诗人李商隐(812年——858年,今焦作市沁阳人),三岁丧父,“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依之亲”。贫寒出孝子。他事母至孝,十岁上便“佣书贩舂”,帮母亲挑起家庭重担。他三十岁时,母亲与岳父相继去世,哀而服丧,孝名远扬。
 
    明代大学者何塘(1474年——1543年,今焦作市武陟县人),为政清廉、刚正不阿,官至南京右都御史。他居官后不光对父母甚孝,而且对世上贫穷老年人敬之如亲。何塘年六十时,不顾足疾难行,坚持为老母送葬入茔,哭母甚哀,感人落泪。
 
    明代布衣王子朱载堉(1536年——1611年,今焦作市沁阳人)是伟大的自然科学家和文化艺术家。他侍父奇孝。公元1550年其父郑恭王朱厚烷因遭人诬陷,被贬为庶人,禁于高墙之内。朱载堉不顾自己正值选婚之年,筑土室于高墙外,独处一片薄席上,陪父以尽孝,直至1566年,时间长达十六年。后冒死奏疏,为父鸣冤,终为父亲昭雪。继而他又赶上继母王氏去世,为行孝一直推迟婚姻,直到35岁才与何塘孙女成婚。朱载堉的孝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堪称天下奇孝。
 
    李棠阶(1798年——1865年,今焦作市温县赵堡镇南堡封村人),曾任清朝咸丰、同治、光绪三代帝师,官至军机大臣,忠于职守、两袖清风。他事母至孝,唯母命是从。家乡灾荒之年,他竭尽俸禄与家资,尽力救济百姓贫民。
 
    焦作古代的孝贤人物上至皇帝贵胄、权贵重臣,下至仕农工商、平民百姓,如天上星,如地上草,不胜枚举,层出不穷。各种史志记载与民间传说,浩如烟海,汗牛充栋。以上所提到的,只不过是其中的几个著名代表。由点到面,从名人代表看焦作社会,焦作的忠孝文化源远流长,民众忠孝,民风古朴,发展到了今天,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更加灿烂辉煌。焦作的董永传说已成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届市委、市政府继承历史传统,弘扬特色文化,狠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强化“八荣八耻”道德观教育,宣传敬老典型,赞扬道德模范,表彰感动焦作的先进人物,把焦作历史悠久的忠孝文化又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纵观焦作忠孝文化发展史,大致有过九次高潮。第一次是在春秋时期,卜子夏著书立说,设帐教徒,在覃怀(今焦作)奠定了忠孝文化的扎实基础。第二次是在西汉时期,孝文化盛行,出现了董永等典型孝子。第三次是东汉初年,汉光武帝刘秀在怀都(今焦作)表彰孝子典范董永,大力推行忠孝文化。第四次是魏晋时期,司马氏家族司马懿、司马昭、司马炎三代人利用手中最高权力,以孝治天下,强力推行孝道。第五次是唐代,韩愈、李商隐利用诗文,不怕打击,斥神鬼、反佛道、敬祖宗,宣传忠孝文化。第六次是元初许衡在怀孟(今焦作)设馆授徒,把自己的大部分人生与经历致力于忠孝文化教育,桃李遍怀川,使怀川忠孝之风日盛。第七次是明代布衣王子朱载堉,冒死替父伸冤,影响了整个怀川。第八次是清朝三代帝王师李棠阶主讲武陟河朔书院,前后任教达13年,宣扬忠孝文化,培育忠孝之人遍怀庆。第九次就是现在,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武陟的“董永传说”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谢延信被评为2007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大量的道德模范在焦作不断涌现,孝亲尊老已成为全市的良好风气。
 
    忠孝文化是历史留给焦作人民得天独厚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身在宝山更爱宝,一定要珍惜它、保护它、传承它、发扬它,花大力气,搞大举措,尽快把它打造成为焦作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闪亮名片”。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中华文化网 作者:孙巨才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