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焦作 >> 传统文艺 >> 文艺赏析 >> 浏览焦作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只要我还有口气,二股弦就一直唱下去。”

2013/4/16 16:52:54 点击数: 【字体:

 
    在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大司马村,每逢节庆,那质朴、浑厚而热烈的二股弦戏便搭台开演,锣鼓声、本乡本土的唱腔声响彻整个村庄。

  流行于乡野的二股弦是什么样的剧种?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丁瑞魁与二股弦有怎样的渊源?是什么让丁瑞魁对二股弦如此执著?为此,记者来到了武陟县大司马村,深入到全国唯一的二股弦剧团一探究竟。

  家庭熏陶与戏结缘

  “二股弦是土生土长的戏种,曲牌、唱腔和剧目都是本土的。它起源于明嘉靖年间,是个叫苗丁的人融合了经调和民间小调,将反映家长里短的生活小故事排演了出来,由此成了‘戏’。又因伴奏乐器是二股弦,就取名为二股弦戏。虽说它的发展时有中断,但艺人们坚持口口相传,使其传唱至今。算下来,二股弦都唱了四五百年了……”提及二股弦,丁瑞魁格外激动,话里话外满是自豪。

  现年78岁的丁瑞魁生于戏曲世家,9岁开始学戏。“我从小就喜欢听父辈们唱戏,慢慢就迷上了,经常是白天上学,晚上学唱戏。”在父辈们口口相传的教授下,他习得了二股弦的本色技艺,饰演的花旦、青衣、小生活灵活现。

  在那个文化娱乐相对匮乏的年代,二股弦撑起了乡间民众消遣娱乐的一片天。剧团在哪里演出哪里就引起一片轰动,一说哪村要唱戏,不管多远大家撂下手中的活儿就跑去了。“俺在南贾演出了三天,台下人山人海,老百姓听得入迷,俺们也越唱越有劲。”丁瑞魁说,是观众的热情激励着他们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二股弦也因此稳稳扎根民间。

  青黄不接处境尴尬

  历经岁月的冲刷和沉淀,二股弦的韵味愈加醇厚。但随着其他新兴剧种的出现,它渐渐被尘封在记忆里。

  “想当初在戏楼、庙堂唱戏时,台下黑压压全是人,有时甚至树杈、房顶都有人。现在剧目也更新了,道具设备也到位了,可台下听戏的人除了当初的老戏迷们,再也没有当时人挤人的场面了。”

  曾传唱于豫北村庄的二股弦一度面临走投无路的尴尬处境:剧团仅有36位老演员,其余都是农闲或者是剧团按天开工资才来剧团参演的,加起来人数大概有五六十人。即使这样,有时还是连群众演员都凑不齐。面对演员“青黄不接”的窘境,丁瑞魁仍顽强地带领剧团唱下去。

  “剧团缺钱,俺们就趁着农闲打工挣钱,并且表演的收入全部入团,俺们分文不要。”这对于家境并不宽裕的老人来说,实属不易。为了唱戏,丁瑞魁甚至拿出自己的私房钱来补贴剧团。

  风雨飘摇之中,国家保护“非遗”的政策挽救了二股弦。在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的扶持下,二股弦剧团“复活”了:2006年在河南师范大学演出,2007年春节在郑州庙会专场演出,2010年在焦作师专表演,2013年初在河南省艺术中心演出,现如今正在武陟县东马曲村热闹开唱。

  倔强的“坚守者”

  “我对二股弦绝无二心,只要我还有口气,二股弦就一直唱下去。”丁瑞魁对二股弦几十载的坚守令人心生敬意,只是这古老的剧种是由36位高龄演员用自己的信仰撑起的,“不管是演员还是观众,年轻的几乎没有,我做梦都希望能收一些年轻人学戏”。

  那么二股弦的明天会如何呢?“政府扶持只能解决生存问题,关键还是要有更多的人关注它”,丁瑞魁说,之前村民们对于他的倔强很不理解,觉得唱戏赔钱搭工夫,还不落好。自己获得“非遗传承人”称号之后,村里人对二股弦感兴趣的突然多了,二股弦也重新获得了大家的尊重。现在村里人外面的亲戚朋友来时,大家都会自豪地说“俺村唱二股弦的丁瑞魁现在可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了不得呀,回头你们也来听听戏”。老人说这是最令他欣慰的,因为二股弦重新被接受了。

  “光靠政府资金扶持还不中,关键得让剧团有自己的生命力。演员有戏唱,唱戏有人看。”丁瑞魁说,决不会让二股弦在自己这代断了根。目前文化部门协助他们整理了数十本剧目,对一些不能再次登台演出的剧目进行录制,做成视频资料,并移植新剧目,让二股弦更契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而且下一步文化部门还要继续申请省级、市级传承人。(本报记者崔志坚本报通讯员王璐)【原标题:“只要我还有口气,二股弦就一直唱下去。”】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北方网 2013-04-15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