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尸 人死后,要移至堂屋中间停放。在移尸过程中,穿过梁下时稍停(不放下尸体),由一人持锯作锯梁状,抬尸人口呼死者尊称或姓名。
报丧 守丧期间,长子不出户,其弟去亲友家报丧:报丧时头戴三角白纸,至亲友家门口取下,进门下跪磕头,并将丧事和殓棺期告诉亲友。
守灵 死者入殓前,头外脚内平卧于草铺上。面盖一方形白布,子女分男左女右守坐两旁,日夜守护。凡有客吊孝,均焚纸恸哭,并对吊孝者磕头致谢男由长子致谢,女由长媳致谢),以明孝道。
寿衣 就是死者穿的衣服。下身不太讲究,上身件数必须是单数。
入殓 一般在死后三天(但夫或妻先亡者,必须在农历单日入殓)。入殓死者的至亲必须在场。长子抬头,其他亲属抬身。入殓过程中.亲属的眼泪不能掉到死者脸上。殓棺(钉棺盖)时,长子或长孙须头顶簸箕跪在棺材的前边,口喊死者的称谓叫其“躲打”。
停灵 死者入殓后,仍停放于正房中间(亦有停放院中),有的在大门外,在大门外的要用被单或帆布搭盖灵棚。棺木大头朝外,头前方有贡品小桌,棚内点灯点香日夜不息。停灵时间一般为7天或7天的倍数,也有停放5天的。在送葬的前一天夜里,请来“响器”班(乐器班),富有的还请二班、三班,昼夜吹奏。
送殡 又叫出殡。首先将棺木移至灵棚外,孝男孝女跪拜磕头。起灵时,炮三声,由8至16人抬棺。长子须抬棺木大头,俗称领大头,要一步一哭。送殡路上,由长子或长孙手持招魂幡(用带竹叶的竹竿或柳条系白纸条做成)前导,整个送殡队伍的顺序是:“响器班”吹打在前,后跟长子扬幡前导,花圈纸货,最后是棺木和孝子。棺木前为男孝,后为女孝,孝男孝女皆手执哀杖(高梁杆或其它竹木竿,长一米,上缠白纸)边哭边向墓地缓缓行进。到达墓地后稍停即将棺木落入墓穴,此时哀乐齐鸣,孝子每人向棺木撒一把土,最后由帮助办事人员将穴填平拱起成墓。成墓后将花圈、纸货、哀杖等都置于墓上(或焚毁)而归。农村一直延续至今。城市从1979年开始对死者进行火化,火化前,一般都要举行向遗体告别仪式。
祭祀 在死者亡故35天(俗称“五七”)、49天(“七七”)、100天(“百日”)一、二、三周年及正月初一、清明节、中元节(七月十五日)、十月初一、冬至、腊月二十三、除夕等,均要进行祭祀。祭祀时到坟上供俸祭品,焚香烧纸。这种习俗,古往今来变化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