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周年
老人死后,儿女要穿孝鞋三年,过三年后不再穿。三年之内吃粗食淡饭,不苟言笑,以表孝意。守孝人家第一年过春节,大门不贴对联,第二年贴绿色对联,第三年才贴红色对联。在三年孝期内,每逢死者去世的那天,儿女都要进行一次祭奠,这叫“做周年”。“三周年”是个隆重纪念日,这天可以在坟放鞭炮。大请宾客,至此孝期完满。
做七
从死者亡日起,每七天为一个祭日,儿女们都要到坟墓前磕头祭奠,这叫“做七”。“三七”、“五七”、“七七”(即尽七),最重要的是“尽七”表示做“七”完毕。传说,“五七”这日死者要去见阎王,隆重祭奠,这是求五阎王恕情,不要死者受罪。五阎王没有闺女,听见女儿哭声就心软,所以这天闺女要拿只白公鸡作祭品,边哭边打,以感动五阎王。
“七”尽接着就是做“百日”,即死者去世一百天,儿女们仍要带上祭品到坟地上祭奠,以表孝恩。
下葬
一般人家死者入棺后,在家停柩七日,儿女们要守丧,亲戚街坊都来吊祭。待墓打好后,就可以下葬。死者入棺后,在大门外搭灵棚、设灵堂,移棺入内。灵堂棺前设一灵桌,桌后挂一白布孝幛遮住棺柩,桌上放死者的牌位或照片,还有供品。两边贴白对联一幅,多为“纸灰化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白马素服悉入梦,青天碧海哭招魂”、“渺渺精魂归仙府,幽幽洁魄上瑶台”,楣批:“当大事”、“入土为安”、“吊者大悦”。对联两边有纸扎的童男童女一对。故时称亡父为考,亡母为妣。如是亡父,神主牌位则写“已故显考讳XXX,享年XXX岁之灵位,(过六十岁才称享寿)”。是亡母则写“已故显妣X门X氏太孺人之灵位”。这些牌位是临时性,等丧事已毕要换木制牌位。先写仅缺一点,再请德高望重的人来用朱笔点,谓“点主”。灵棚前则有鼓乐班在奏乐,少则一班,多则五六班。灵棚两侧放有亲朋赠送给死者的各种纸扎器具、花圈,如金斗、银斗、摇钱树,男孝跪在灵桌前两侧,有亲朋来吊孝,孝子要陪哭。有司仪主持高喊“三拜九扣”。
祭奠完毕,放鞭炮起灵,鼓乐班在前吹奏,长子长孙举引魂幡招魂。引魂幡是用各种彩纸做成的彩球,挑在树枝做成的高杆上,幡内有一张白纸条上写着,已故X公讳享年XX岁之引魂幡。黑色棺材上蒙上一块长七尺的红色棺罩,是女儿、女婿买的,叫“铭旌”。男孝在前,女孝在灵柩后,亲属更后,男孝子都手拄哀柱(用细竹杆、桐木细杆、高梁杆缠百花条)。亦步亦趋哭号着引灵柩缓缓进入墓地。下葬前,先由女儿、儿媳下墓穴扫地,叫“扫墓”。其扫法:女儿往外扫, 媳妇往里扫。下葬后,放食品罐、长明灯等,垒严墓堂门,封土成堆,叫“墓谷堆”。至此下葬仪式完毕。
入殓
老人回气后,子女要用温水给老人洗脸净身,换上寿衣,梳头戴帽,穿鞋袜。招到正堂屋的草铺上,用线子串一串烙饼馍,放在死者手中,叫“打狗饼”。另一手中握几个钱,叫“买路钱”。死者身下要铺谷草,草铺前供桌上点一盏油灯,叫“长明灯”,胸口放一面镜子,头下设香炉。据说,阴曹地府黑暗无光,这些都是为死者行走照明用的。死者头前放个新瓦盆,叫“聚宝盆”,在盆内烧纸钱。由闺女送一匹纸扎马,全家啼哭到门外烧亡衣,边哭边磕头,是让死者骑马到阴曹地府去。等子孙和主要亲戚(如舅家)到齐后,才能入殓,把尸体抬进铺有被褥的寿棺里去,撒上七个硬币或纸线,叫“垫背钱”合盖钉棺前子女们再看一下即将永别的死者,有的再给死者整一下衣冠。钉棺钉时,孝子们边哭边喊着死者称谓“XXX,躲钉”,“XXX,躲钉”,其场景“凄凄惨惨”,使人目不忍睹。
做孝衣
丧事是白事,一般白色粗棉布做成孝、孝布衫。将死者抬到草铺上,主持治丧就要给子孙、亲属“破孝”。“孝”有孝带、孝衣、孝鞋、孝帽等,根据亲属远近,“孝”有“重孝”、“轻孝”之分。死者的亲生儿女、儿媳、女婿等要佩带重孝,全身穿白、腰系披麻。孙子的孝带短些,穿一件或不穿孝衣,孝带上扎一条红布,孙子较小可用红布在上身做成“十字”披红,曾孙则戴个红帽子,上缠一条白布。因有了孙子、曾孙后才死的人为“喜丧”,其他亲属可带一条短孝。孝鞋一般要穿过三周年才止,叫“脱孝”。
看茔地
人咽气之后,土葬前,先请风水先生看茔地,放罗盘定方位。开始动土,孝子须带上香、箔、食品等到选定茔地点祭土神,亲自挖土三锨之后,打墓人才开始挖墓。
送终
人们生儿养女是养老、防老、劳苦一生的最终目的就是传宗接代,养老送终。因此,送终是子女对父母必尽的义务。人进入老年后,子孙们就要给其准备后事,即准备寿木和寿衣,寿木以四块柏木为最好(上等);其次,是桐木,档用柏木做.穷些人家则用各种杂木,还有实在无办法的只好席卷。寿衣有单、棉、夹、衫、鞋、袜等,一般上身五件或七件,女性还有裙,都用棉布、丝绸,禁用皮毛、缎子之类。
人处于病重或病危时,就要向孩子们交待嘱咐,如:财产分配、子女安排、借贷归还等情况。在老人病危期间,子女都不可须臾离开,要守护着老人死去,这叫“送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