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焦作 >> 焦作风情 >> 民间习俗 >> 浏览焦作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温县节日习俗

2013/9/18 14:51:13 点击数: 【字体: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五为春节,俗称“年下”、“过年”。这是本村最大、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外地工作的人都要赶回家来团聚。人们穿新衣,吃酒肉,走亲访友,连续几天都非常热闹。过去,本村妇女们一入冬就不停地纺线织布,给全家人准备过年的新衣。平时农民们很少吃肉,但到过年家家都要割几斤肉,包顿饺子、吃杂烩菜和给亲戚送礼及宴请客人。富贵人家则要穿洋布绸缎、吃鸡鸭鱼肉,大摆筵席。

    初一五更,家家院中烧柏枝驱邪,放鞭炮、接神。这一天的饭,头顿为捞饭,中午是饺子(也叫扁食),头顿饭后更换新衣,先到祖宗堂、天地全神那里磕头,再依次给长辈们磕头,长辈们要给晚辈们“压岁钱”和果点。一般有点心、胡桃、花生、大枣、糖果等。然后同辈间相互拜年和到邻居家拜年。如果在街上相遇,则要行拱手礼,互道“新年好”、“恭喜发财”、“万事如意”等一些吉利喜庆的话。

    从初二开始,要到亲戚家去拜年添岁。初二是闺女回娘家的日子。新女婿到岳父家拜年,岳父家要隆重设宴招待。初三、初四外甥侄女去舅、姑家拜年。有些平时很少来往的亲戚,过年关都要去走一趟、看一看的。

    初五叫“破五”,这天中午放鞭炮。全家在一起吃饺子。之后年算过完了,从初六开始就要上班和下地干活了。所以人们说:“过了二十三,花钱不用算,吃了破五饭,精打又细算。”

    新中国成立后,过春节的各项习俗大多被沿传下来。农村经济的大发展,人们都有了钱,家织布服很少有穿的,男女老少都穿着时髦的现代化服装。过年每家都要有大肉、鸡鱼,各种酒类必备,亲朋之间的来往也更频繁了。各种新式家俱和电气化设备都相继进入农家新舍。节日的物质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了,生活更幸福了。

    元宵节

    元宵节也叫“上元节”、“正月十五”、“灯节”,这是一年之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是传统的灯节日。上元节吃元宵的习俗始于唐朝。相传唐女皇武则天,有一年正月十五在宫中搞花灯比赛,宫女们各献绝技,花灯做的千姿百态。女皇兴致勃勃地在前簇后拥中看到午夜,始觉有点饿了,这时御厨送来了一碗香甜可口的水煮点心,因是上元夜吃的,女皇就赐名叫它“元宵”。后传至民间,所以“上元节”又叫“元宵节”。

    元宵节期间,(正月十五——十六为节期)村中的管事者或村委会筹办各种故事节目,如“旱船”、“踩高跷”等。从正月十五至十六夜里,本村的文艺节目进行表演,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拥上街头、观灯、看节目,好不热闹。故有“小年下,大十五”之说。

    二月二

    农历二月二是龙抬头节。民间传说冬至后,治水各龙都要蛰谭。二月二日才再抬头升空,祥将春雨滋润万物,结百果颐养臣民。可恨古时有一位坐地都洛阳的昏君,听信小人谗言,残害忠良,触犯了天颜,玉皇大帝不准龙王向人间降雨,以惩昏君.三年滴雨不落,赤地千里,寸草不生。人们卖儿卖女,饿尸载道。好心的龙王同情民间疾苦,抗旨降雨,被玉皇判罪压在山下,并立碑诗书曰:“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若想再登灵霄殿,金豆开花方可归。”人们为救龙王,都在二月二日这天炒玉米花,以应金豆开花之说。这当然是一则神话,但也反映了人民爱憎分明,对那些解民倒悬的清官,表达出感恩之情。还有个“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习俗,只有到二月二之后才开始理发剃头。

    清明节

    清明节是个重要的农事季节,农谚“清明前后,种瓜种豆”.它和二十四节的其他节气一样,不固定于某一日,一般都在公历4月4——6日间。《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将,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回升,雨量增多,冻土化开,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季节。到清明节,人们有上坟扫墓,踏青春游的习惯。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春。”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清明诗,情景交融,生动的描绘了清明风景。可见,清明不仅是一个农事节令,也是一个富有诗意的节日。

    望夏节

    农历六月六日是望夏节。过去农村贫困落后,卫生条件极差,在夏季苍蝇咬虫乱飞,容易传染各种疾病。最常见的是肠胃炎、疟疾、痢疾、伤寒等。

    尤其是抵抗力稍差的老人、小孩得此病的颇多。出门的闺女,常惦记着爹娘的健康问题,这时,农事稍闲,桃李瓜果也开始上市了。她们都在望夏节前后,买些点心或从自家树上摘些新鲜果品,回娘家探望老人。

    七月七

    农历七月七(也称七夕)为乞巧节。民间传说天上的织女和人间的牛郎自由相爱结婚,生下一双儿女,日子过的甜蜜而幸福。不料被封建专制的王母娘娘知道了。认为织女犯了天规。她拨下银钗划下一道天河,把美满夫妻活活分开了,从此,织女和牛郎悲悲戚戚,天各一方。这事被天上自由飞翔的喜鹊王知道了。她很同情牛郎织女的遭遇,每年七月七日把所有的喜鹊兵都集合起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在鹊桥上会面,这就是七月七日鹊桥会的来历。

    相传织女心灵手巧,织出的天锦五彩缤纷。七月七日,地上的女孩要向织女星乞巧、学艺。入夜,女孩子们三五成群,掂着汤水,坐在树荫下,偷听牛郎织女说悄悄话。如果这时落几滴雨,就是牛郎织女哭了。她们边听边念乞巧歌:“我给你送饭,你教我纺线。我给你送醋,你教我织布。我给你送馍,你教我做活。我给你送菜,你教我剪裁。我给你送油,你教我梳头...”念叨着,大家嘻闹一番,这个说我听见牛郎织女说话了。那个说,我咋没听见。非常有趣。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中秋节。因居秋的正中,所以称“仲秋”。“仲”即居中的意思,故称为“中秋节”。

    中秋节既是庆丰收的节日,又是家人团圆的节日。中秋之夜,人们自然会想到家的团聚,所以又叫“团圆节”。传统食品为“月饼”。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我国古代以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正好是两个阳数重合,称为“重阳”,也叫“重九”。九月重阳,天高云淡,秋风送爽,五谷飘香。我国素有重阳登高、赏菊等习俗。故九月九日定为“老年节”。

    重阳节的来历有很多神话故事传说。南朝吴均的《叙齐谐记》载:“汉代中原地区有个名叫费长房的方士,修道有术,能捉妖拿怪。一天他对其弟弟恒景说:“九月九日你家有大灾大难,你带家人登高、饮菊花酒方可免灾。恒景照方士的话作了,平安无事,但第二天回家一看,留在家里的鸡、狗全死光了。又传说汝河里有一个大瘟魔,每到九月九日这天就要到人间散布瘟疫,已受过仙人点化的恒景,有一年让人们上山饮菊花酒,自己留下来与恶魔战斗,并获全胜。人们为纪念为民除害的恒景,就年年重阳节登高,饮菊花酒,遂演延成俗。

    以上不过是两则神话传说。实则是九九重阳时,农事已毕,秋高气爽,家家已酿好醇酒。经过酷暑大忙之后的农民,稍有清闲,于重阳这日坐下来,邀请客人和邻里高饮畅欢,登高望远,聊以舒展。正如古人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十月一

    农历十月初一,俗称“鬼节”,是给死去的人烧寒衣的节日。

    古人认为人死后是有灵魂的,灵魂也和活着的人一样,随着气候变化,也知热知冷,也要吃饭花钱,穿衣戴帽。这时天气由热变冷了,人们都有脱单换棉,就要考虑到给死去的亲人送衣、送饭、烧纸钱了,供其在阴间享用。这种风俗虽属迷信,目前农村还有残存。

    冬至

    冬至一般在公历12月21日--23日之间,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冬至这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上。北半球白昼(天—)最短,黑夜最长,以后白昼渐长,从此开始进入数九寒天。顾名思义:严冬就要到来。

    冬至这天家家要吃扁食(饺子),俗语:“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不冻脸。”

    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就由南回归线向北回归线移动了。故民间常说:“冬至当日回。”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形容天长了,妇女做活可多做一根线了。

    冬至吃扁食的习俗始于汉代,相传东汉时期,南阳名医张仲景在京都洛阳行医。有一年冬天洛阳一带瘟疫流行,死了很多人。张仲景就配治了几种中药给群众吃,为了好吃,还加上了油盐调料,用面皮包好下锅煮熟,吃后病都好了。后演化成俗。

    腊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为腊八。腊八吃腊八粥,腊八粥是用小米经加工成面,再放入锅内兑些芝麻炒熟,这天晚上将炒面和花生粉条等合成粥。炒面可做多多的,当顿吃不完,以后每天做饭时掺入点,谓之“年年有余”。

    祭灶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为“祭灶”。传说这时一年即将过去了,作为一家之主的灶君爷,要清点户口,回天庭向玉皇大帝汇报。所以这天在外地工作的人都要赶回家来。晚上家家都要烙祭灶饼,把旧灶王爷像揭下来烧掉。边烧边念叨“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还吃灶糖(糖饼),据说是粘住灶王爷的嘴,不让他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话,怕把人间的不吉祥全说出来,触犯了天颜,就会降灾于人间,这反映了人们乞求神灵降福降祛难,来年过好日子的迫切心情。从“祭灶”日起,妇女们赶制新衣,做熟食,为过“春节”做好准备。

    除夕

    农历腊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称“除夕”。除夕晚上要包扁食(饺子),燃烛焚香,鸣放鞭炮,接“灶君”。把鲜红的喜庆的对联贴到门上、院内墙上、树上、衣箱上、牲畜槽上等,以示吉庆。

    传说古时候,每逢除夕夜,老天爷就要把天门打开,将金银财宝撒向人间,这时地上的所有砖头瓦块都变成黄灿灿的金子,亮闪闪的银子。但天门要到天将明时才开,所以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坐着“熬年”。等候天降财富,这就是除夕夜晚上熬年的来历。当零点的钟声敲响之后,家家户户鞭炮齐鸣,喜迎新春的到来。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印象河南网
0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