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的早晨,太阳洒在王屋山上。我信步来到阳台宫前,一推开那扇厚厚的大门,就被眼前的景象所沉醉——
院子里,斜对着大门的那颗高大的千年菩提树,枝繁叶茂,金色的阳光从繁密的枝叶间穿过,照在地砖上;翠绿的树叶,映衬着一簇簇白塔一样的菩提花,更显雍容典雅。树下,一位老者正挥动着手里的扫把,打扫着满地的落花。
这,难道就是李白笔下的“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吗?
阳台宫全称“大阳台万寿宫”,是王屋山著名的“三宫”之一。菩提树学名七叶树,春华秋实,花为白塔状,果实成熟后可结串做念珠用。菩提树被称为佛树,是佛教的象征。那么,为什么象征佛教的树却栽在道教宫观里呢?
说来话长,这里面还有一段关于佛道之争的故事。唐朝时崇尚道教,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曾先后将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四代宗师司马承祯召至京城,倍加赏赐,唐玄宗李隆基还尊其为全国道教首座。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唐玄宗命司马承祯在王屋山自选形胜,建观而居。阳台宫建成后,唐玄宗御题匾额“寥阳殿”,后又派胞妹玉真公主拜司马承祯为师,入王屋山修道,一时朝野震动,自此道风大盛,王屋山也就成了全国的道教中心。
到东汉初年,佛教自印度传入我国后,在洛阳修建了白马寺。之后佛教迅速发展壮大,当时许多道教宫观甚至被佛寺侵并。司马承祯倍感压力,担心王屋山的道教宫观会不断被佛寺取代,就和和玉真公主一起,亲手在阳台宫中栽下了一颗菩提树,意为道教宽宏大量,表达了佛教与道教的共和之意,这颗菩提树至今也有千年之久。不过,如果你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这棵菩提树并不在阳台宫的中心线上,而是在中间偏东的位置,这也成了中西文化交融的一个例证。
站在这颗千年菩提树下,你不能不感叹阳台宫的大度和包容。其实,我们的生活之中,夫妻之间、兄弟姊妹亲戚之间、朋友同事之间,只要多一份包容,就会少一些纷争。包容是一种美德,包容是一世的修行。
时间还早,除了扫地的老者,只有我一个悠客。漫步在这千年宫观之中,恍如穿越到了大唐盛世;抚摸着门框窗棂,就如抚摸着一段历史,突然就有了一种悠然世外的感觉。
来王屋山的次数越多,越感觉到王屋山是一本厚重的书,阳台宫里的每一个瓦片,每一块灰砖,都饱含着一段历史和故事。要想读透这本书,岂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也只是悠悠逛逛,感慨一番,过客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