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济源 >> 当代济源 >> 展示我家乡 >> 浏览济源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家乡的名山 王屋山:愚公在济源

2014/8/18 17:33:05 点击数: 【字体:


家乡的名山 王屋山:愚公在济源

主峰天坛云作画

家乡的名山 王屋山:愚公在济源

用滚烫的观音土制作“土炒馍”

家乡的名山 王屋山:愚公在济源

樊双旗与他的根雕作品

家乡的名山 王屋山:愚公在济源

草药都从山里采

家乡的名山 王屋山:愚公在济源

正在原头村兴建的愚公碑林

家乡的名山 王屋山:愚公在济源

把泥质板岩做成天坛砚

家乡的名山 王屋山:愚公在济源

愚公移山(油画·局部) 徐悲鸿

家乡的名山 王屋山:愚公在济源

济渎庙前的集市一角

家乡的名山 王屋山:愚公在济源

愚公村的新一代
 

老愚公昂首发誓言

长啸一声把山搬

咳哟咳哟把山搬

吼声震天庭

感动众神仙

合力又同心

移走两座山

咳咳哪个呀咳,呀咳一个哟

    ——王屋琴书《中华神州》

    【开栏的话】

    山,自古以来被视为万物产生之地,生命和灵力渊源于此。围绕山,演化出各种礼仪和民间活动。山与人相遇,呈现出不同的性格。

    你的家乡有座山?那你有多少回忆与山有关呢?它让你开心,还是让你五味杂陈?它滋养了你的童年,还是丰富了你的青春?

    别处再好的山,若与你无关,也只是个风景。只有家乡那座山,让心不能绕过。

    山不在高,有家,就是名山。

    山上山下,人居其中,山就活了,人也有了力量。

    首期“家乡的名山”,请读者与我们走进因愚公而扬名的济源王屋山。

采访手记:一情一物山中来

    夏秋之际,我们来到豫西的济源,一场急雨给这酷热中的采访带来了一丝凉意。这次我们要寻访的是王屋山,为太行山一支脉,是豫、晋界山,因“状若王者车盖”而得名。迎着山门走去,故事也就开始了。

    傅斯年在20世纪初用“愚公移山”的故事来诠释“民众”“为公”“努力”的内涵,徐悲鸿在抗日战争期间以“愚公移山”的画作唤起人民保家卫国的决心。1945年,在抗战胜利的前夕,毛泽东把愚公的故事作为中共“七大”的政治主题,一个崭新的愚公形象出现在国人面前。愚公移山的典故,就诞生在王屋山,几千年过去了,愚公的后人们仍生活在这座大山里,朴实的山里人仍在续写新的故事。

    “老汉生来脾气倔/人送外号‘别倒山’/面对着太行与王屋/决心要移掉两座山”,王屋山下,琴书艺人正在唱诵愚公的故事。他们口中的唱词,出自文化学者王世平,他把濒临绝迹的王屋琴书重新搬回了舞台。他是最初提议开发王屋山旅游景区的人,也是热播网络视频《王世平说济源》的主讲人,力图让人们多了解济源的文化。走进阳台宫,王世平指着建筑物上的浮雕告诉我们,别处的对联是书法作品,王屋山的对联则是刻在石头上的画。

    另一个醉心挖掘王屋山文化的人叫樊双旗,只要是和济源文化有关的资料,他都找来研究,并善于把文字变为实物。他创办了愚公移山文化产业展览馆,申报了六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土炒馍、虎林面片、聂政剑、含象镜、景震剑和济源不翻儿。他开过拖拉机,也卖过汽车,后来去山上农家收土鸡蛋、核桃、木耳到城市卖。他说,靠着王屋山,创意不断,有一次村民家的树根激发了他的灵感,他在树根中加入石头制成根雕,把“愚公移山”变成了济源特色礼品。

    药王孙思邈晚年隐居在王屋山中,采药种药,为民治病,把王屋山的馈赠传递给百姓。“愚公只会移山,我呢只会治病。”愚公村年龄最大的老中医张义信,从医56年,除了一个弟弟和两个儿子,镇里的很多中医都是他的徒弟。张义信说,整座王屋山都是我的药库,四季都能采到管用的药。

    愚公精神感染着一代代国人,王屋山的人更是传承了这种精神。王屋山脚下的石素兰和丈夫赵王栓每天起早贪黑,经营农家乐已经十年了,只有小学文化的她,把一双儿女培养成了大学生。“儿子现在在上海,女儿在深圳,我没什么文化,就像愚公一样把希望寄托在子孙身上。”石素兰害羞地说。 (摄影:蒋新军 谈 伟 闫汇芳)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光明日报(2014-08-18)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