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不少洛阳人像我一样,感觉济源既近且远,既熟悉且陌生。比起一些洛阳下辖的县,济源离洛阳市区更近。走过小浪底晃晃悠悠的吊桥,一脚就踏上了济源的土地。但是,我对这个近邻确实了解甚少,比如济源之名的由来,亦说不甚清。
初冬时节,参加全国百家党报济源采风活动,我头一次到济源,而且逗留两天。让我萦怀的是:一条已经几近匿迹的大河,一座记忆着这条河流的神庙。河,名古济水。庙,曰济渎庙。
古济水
穿越黄河而不浑,独流入海
采风活动启动仪式上,中国报业协会一位领导致辞:欢迎各位新闻界同仁来到济南——哦,济源。现场一片善意的笑声。这让我蓦然想起,数年前游济南时了解到,相隔千里的济南与济源,地名却是源于同一条河流——古济水。
顾名思义,济源乃是古济水之源,济南位于古济水之南。但这古济水究竟是怎么样的一条河流,疑问一直藏在心中。
在济源城市规划展览馆内,有这样一张古济水流经区域的图片。仔细察看,古济水发源于黄河之北的王屋山,河道曲曲折折,与黄河如影随形,忽远忽近,时而缠绕时而分离,至渤海之滨流入大海,但是古济水的入海口在黄河之南。发源于黄河之北,入海于黄河之南,让人困惑。
解说员如是解释:古济水三隐三现,穿越黄河而不浑,百折入海。我听后依然懵懂,于是查阅资料。《禹贡》即有济水的记载,有人据此解释:源头的水以地下河形式向东潜流,涌出地面形成济水。此一隐一现。随后,再次潜流地下穿越黄河,到荥阳再次浮出地面。此二隐二现。流经原阳时分为两支,南济水第三次潜行地下,至山东定陶浮出地面,与北济水汇合。此三隐三现。超乎想象,好生神奇!
一个疑团解开,一个疑团又生。古济水真的穿越黄河而不浑吗?我未能从讲解员口中得到满意答案,也未查到令人信服的科学解释。有资料记载,济水与黄河古时的河道,并非后人所见的流向,其实两河不曾相交,而是各自独流入海。也有资料说,汉、唐史书记载,济水在南,黄河在北。济水河道后被黄河改道所夺,而济水故道即今之黄河下游。
济渎庙 中国古代水神崇拜史的缩影
济源人没有纠结于历史谜团,他们引以为豪的是古济水名列“四渎”的显赫地位。《尔雅·释水》记载:江、河、淮、济为四渎。
何谓“渎”?独有源头,独流入海。“四渎”者何?长江、黄河、淮河、济水并称“四渎”。
古人崇拜自然,奉山水为神灵。《礼记》曰:“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据说从周朝开始,“四渎”之神就作为河川神的代表,各地修庙祭祀。而“四渎”之庙中,江渎庙、河渎庙、淮渎庙俱已毁,仅济渎庙尚存。当代学者李零在一篇文章中说,“济渎庙,我是借开会之便,从洛阳去的。此庙在渎庙中保存最好,碑刻很多”“是个幸存者”。
冬雨飘落。作为洛阳人的我,也来到了济渎庙。除了采风团的成员,济渎庙内几乎不见其他游客。走在长达数百米、湿漉漉的青石甬道上,听着导游绘声绘色的解说,不由人不发思古之幽情。
隋开皇年间,朝廷为祭祀济渎神建庙。唐宋时期,但凡国之大事都要向济水神等祭告,民间的祭祀活动更是频繁。一直延续到清代,祭祀未断,庙貌不衰。一部济渎庙的历史,也是中国古代水神崇拜史的缩影。
如今,占地四百多亩的庙内,有多座宋元明清古建筑,最北部是济渎池、珍珠泉。导游介绍,古济水有东西两个源头,济渎池、珍珠泉是济水东源所在。站在约有三个篮球场面积的济渎池旁,凝望着一池静水,我却有种强烈的虚无感,实在无法将其与独流入海的济水联系起来。
水之纪 终究无法忽视甚至轻视
济源之行的情形,在脑海中盘桓多日。近来不断地留意到此前可能熟视无睹的古济水资料,让我明白:斯水虽已消失,但终究无法忽视甚至轻视。
《三字经》中说:“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意思是,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水,这四条直接流入大海的大河,是中国河流的代表。我国传统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内容涵盖甚广,其中地理部分即涉及济渎。
《孟子·滕文公上》中说:“禹疏九河,瀹(yuè)济漯,而注诸海……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大意为,大禹疏通黄河的九条河道,疏导济水、漯水,使九河、济水和漯水流到海里去……除去灾害之后,中原地带才可以耕种并供给食粮。
华东师大版的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大禹治水时期“传说中的洪水泛滥地区图”上,表示河水泛滥区域的阴影部分,标有河水、济水、淮水。“秦末群雄反秦图”中,也赫然标有这三条河流。
我想,古济水,与其说是一条消失了的河流,不如说是一条流淌在历史深处的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