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文化遗产 >> 文遗赏析 >> 浏览文章

儒家兴文庙建 说说河南的文庙

2013/12/17 10:00:33 点击数: 【字体:

儒家兴文庙建 说说河南的文庙
郏县文庙最初是由孔子后裔郏县支派鼎力修建,具有家庙性质。图为郏县文庙大成殿。


    2006年8月3日上午9时30分,20多名五六岁的孩子,穿着牛仔短裤或蛋糕裙,在郑州文庙大成殿高挑的飞檐下,齐声诵读国文经典。

  他们诵读的文字已经活了两千多年,他们身后的建筑也已经活了两千多年。

  这个场景非常耐人寻味,大幅照片第二天上了河南多家报纸的显著位置。文庙管理者同时宣称,8月28日,将有90位4~7岁全日制“小书生”,在文庙修习国学、读经典、学珠算、画国画、写毛笔字。

  这些孩子沿用了一个名字“书生”,试图延续的是一种两千多年循循有礼、翰墨书香的文化。这种文化薪尽火传,渗透了整个生活,变成了古人活着的方式,而且只能如此地活着。

  激活文化遗址,“复辟”古代教育模式,恢复文庙“庙学合一”的功能,这是郑州文庙管理者所要达到的目的。事实上,在此之前,全国有多家文庙做过类似的尝试。

  这种尝试是积极的,因为文庙是不能漠视的,它曾经扎根于人们的生活之中,而今正试图重返人们的记忆里。

  曾经的中国,每个州、府、县都设有文庙,它是孔庙和官学的合二为一。它们建在当地官府的生旺方(东方、东南方)闹市中,没有其他庙宇整日缭绕的香火,祈祷膜拜的萦萦人声,却弥漫着一种高贵的文化气息。

  它是儒家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物化象征,“庙学合一”的制度使得教育成绩十分突出,英国人亨利·查尔斯在19世纪中叶惊叹:就男性人口而言,世界上已知的国家内没有一个国家的教育普及程度有中国那样广泛。

  的确,文庙曾经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地标。读书人云集的地方,自有一种特殊的气场,他们成为秀才后在此学习,从这儿出发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考上举人便成为国家官员,仕途就此展开。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2006年08月15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