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传统文艺 >> 文艺知识 >> 浏览文章

河南曲剧的发展轨迹

2013/8/2 17:49:13 点击数: 【字体:

    这是一腔从历史深处发出的声音,这是凝结着人杰地灵老汝州情感的一腔雅韵。是艺术的历史瞬间选择了汝州人,是汝州人的血脉塑造了这一腔雅韵。一腔雅韵源汝州,毓秀而执着的汝州人,将这腔雅韵唱响了全国,唱向了世界。开创者已将其塑造成形,继承者必将其发扬光大。
 因为,这是一曲天韵。

    缘 起

    曲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旧时也称“高台曲”或“曲子戏”。 曲剧流行于河南全省及周围邻近地区,是在当地流行的曲艺鼓子曲(洛阳曲子、南阳曲子)和踩高跷的表演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曲剧音乐最早可追溯到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由其中的杂牌小调与河南的民间歌舞踩高跷相结合,于1926年经由临汝县农民组成的同乐社搬上戏剧舞台,从而正式发展为戏曲剧种。其中的"高跷曲"由去掉高跷拐子的演员登上戏剧舞台,是曲剧由民间歌舞演变为"高台曲"这种正式的戏曲形式的一个质的飞跃。

    曲剧是一种飞翔的文化,浪漫的文化,幻想的文化,民众的文化,雅俗共赏的文化。从1926年5月登台演出到建国前夕,短短23年的时间,曲剧就以惊人的速度普及到河南的城乡,进而扩展到安徽、湖北、陕西、山西、河北、江西、福建等省。新中国成立后,曲剧艺术空前发展,至80年代初,曲剧分布全国9省,共有县级以上专业剧团58个。在全国300多个地方戏中,曲剧排行第8名;在河南20多个地方剧种中,脱颖而出,雄居第二大剧种。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写到:河南曲剧是“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中杂牌小调与民间歌舞踩高跷相结合,于1926年经临汝县农民‘同乐社’搬上舞台,发展为戏曲剧种”的。

    对于曲剧的历史来说,1926年农历四月初七(5月18日)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让一帮土里拔脚的民间艺人给闹腾得红红火火,亮亮堂堂。这一天,汝州(当时为临汝县)“同乐社”的领社人朱万明、关遇龙率一行16人,应邀到登封县颍阳集李洼“玩”会演出。那时候,曲剧已由地摊戏发展到踩高跷演出的初级阶段。“同乐社”的“玩友们”不但踩跷技艺高超,而且唱腔优美,扮相表演形象逼真,音乐伴奏也技高一筹,因而名声远播。

    演出过程中,天上下起了蒙蒙细雨,演出不时中断,但观众不让演员们卸解跷腿,而是期盼着天晴后继续演出。时辰不大,天果然放晴了,但稀泥遍地,踩跷演出无法继续。观众看戏心切,有人提议,何不登台演出?面对观众的再三恳求,朱万明和关遇龙犯难了。作为“同乐社”的头人,朱万明做梦都想率众登台演出。然而,一旦登台演出就为“戏”,踩跷演出即为“曲”。唱戏是“下九流”,不但死后不能入老坟,甚至还要遭到家法族规的惩罚。

    观众要求登台演出的呼声和掌声搅和在一起,波浪一般汹涌。不知什么时候当做舞台的平板车已被众人推到面前。面对此情此景,朱万明和关遇龙在短暂的商议后,终于作出了决断:“不管前面是沟是崖,也要登台演出!”

    从此,“同乐社”的玩友们在两位社头的开导下,终于达成共识,大家毅然解掉了绑在腿上的高跷。

    登台演出正式开始了。长期被高跷捆绑的“票友”们终于解脱了,跷腿一去,如释重负。在临时搭建的舞台上,演员们个个手脚轻盈灵便,身段活泼自如,功法敏捷如猿猴,表演惟妙惟肖。台上精彩的演出,让台下掌声雷动,首场演出《祭塔》大获成功。从此,高跷曲正式登台演唱,成为曲子戏。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乐社”在登封登台演出的爆炸性新闻,像插了翅膀一样很快传遍了家乡的角角落落。冲破了旧势力的束缚,从此“同乐社”便一发不可收。名声大振的“同乐社”曲子班又被请到临汝县城的关帝庙、火神庙、钟鼓楼、南门口、州衙门演出,一演就是18天。随后,他们又闯进了洛阳久负盛名的“河南舞台”,演出再度成功,轰动了整个洛阳古城。在“同乐社”的带领下,众多的曲子社纷纷登台演出,把这场戏曲革命推向了高潮……

    于曲剧诞生地的汝州人而言,她婉转动听、韵味深厚的旋律根植在无数人的胸间。尤其是建国前后出生的汝州人,几乎是在“戏窝”里长大的。当时汝州曲子社盛极一时,有教师有名气且定期活动的曲剧社就有近70家,其中还不包括那些“本村演,本村看、下了台子吃自家饭”的临时戏班子。

    汝州不但孕育了曲剧,而且光大了曲剧,所以汝州人更加热爱曲剧。那真是一个曲剧时代,那更是一个曲剧人才辈出的时代,全县驰名的曲剧艺人就在百人以上。曲剧的普及促进了曲剧艺术的繁荣,曲剧艺术的繁荣加速了曲剧人才的成长。一时间,曲剧名流荟萃汝州,人才培养人才,滚动发展,脱颖而出的人才真可谓群芳争艳,各领风骚。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国网河南频道 2012年01月10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