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的是,在曲剧的发展过程中,著名作家老舍还为其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52年,老舍先生专为曲剧种创作了剧本《柳树井》。剧目公演后获得巨大成功,老舍称该剧填补了北京历史上没有地方戏的空白。他同时建议将‘曲艺剧’中的‘艺’字去掉,就叫曲剧。为了突出地域特色,又建议在‘曲剧’前面加上‘北京’二字,北京曲剧由此诞生。”北京曲剧诞生后,已先后创作改编了《杨乃武与小白菜》《啼笑因缘》《骆驼祥子》《方珍珠》《珍妃泪》《少年天子》《烟壶》《龙须沟》《茶馆》《北京人》《正红旗下》等近两百个剧目。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遥想当年,众多的曲子社在“同乐社”的旗帜下,活跃于大江南北,把曲剧美妙的旋律播散向祖国的山山水水。汝州成就了曲剧,曲剧宣传了汝州,新兴的曲剧艺术载体驮着古老文明的汝州走向了天南海北……
1953年,朱万明、关遇龙率团在江西广泽县演出,时间长达一年之久,陈万顺、高有才、李金波、朱二才等在异乡的土地上被捧得大红大紫。1942年,以王俊卿、王中彦为首的艺人们北上延安,穿上军装在解放区演出了三个多月,解放区朗朗的天空中飞翔着曲剧优美的韵律。1949年,李玉林到开封市“曲剧社”任社长,1956年后任开封市曲剧团业务团长,为曲剧的发展立下了功劳。1910年生于汝州的张奉禄,自幼酷爱唱曲子,1943年在淅川县官桥和曲剧名艺人李金波一道组织了“抗战剧团”,排演现代戏《长台关》宣传抗日。日本投降后他和李金波一起辗转演出于郑州、洛阳、开封、襄县、禹县等地。1965年,曲剧《游乡》代表中南局赴京汇报演出时,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而后即被广州珠江电影制片厂拍为电影。1979年赴京会演现代戏《逼婚》,获优秀伴奏奖。
人杰地灵的老汝州,当年不仅在曲剧的表演、伴奏方面涌现出了一批精英,而且在剧本的创作方面也同样涌现出了一批杰出人才,为早期的曲剧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曲剧《白蛇传》就是朱万明先生根据邻村尹冲庙里画的白蛇、许仙和法海的故事,并参考任甲辰整理的《白蛇传》,进一步改变为全本《白蛇传》。这个脚本在无数次的演出修改中逐步走向成熟,成为了曲剧的经典剧目。与朱万明同时搞剧本创作的还有汝州纸坊街的韩宗皋和夏店乡毛寨村的郭成章。韩宗皋在20世纪20年代先后创作了《巧中巧》、《错中错》、《打砂锅》、《东锅馔》等大型剧本。
汝州人热曲子、爱曲子,走到哪里把曲子带到哪里。1934年,国民党师长戴民权率部队驻扎福建省沙县,把曲剧带到福建。范龙章是汝阳“玩故事”的高手,善演旦角,他升任国民党师长后,在自己的部队组织班社,把曲剧带到黄河北。
2004年9月,由南阳市曲剧团历时两年半精心打造的现代曲剧《惊蛰》,首次走进国家级艺术盛会,并获得了河南省戏剧大赛金奖、黄河戏剧大奖和“文华新剧目奖”。在鲁迅诞辰120周年之际,省曲剧团受文化部艺术司、北京鲁迅博物馆的邀请,在北京演出了曲剧《阿Q与孔乙己》,受到观众好评,该剧还获河南省第六届戏剧大赛金奖、第三届中国戏曲“金三角”交流演出剧目奖、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著名剧作家孟华说:“曲剧是一个庞大的包容体,广采博纳,兼容并蓄,搜奇集异,来者不拒,形成了它如今的曲牌体例。无论古的今的内的外地土的洋的,只要老百姓喜欢的,我都拿过来,都是曲子戏的唱腔曲牌。不管古曲新曲山歌民谣南腔北调清咏闲吟,只要老百姓乐意接受的,我都装进来,都是曲子戏的调门……”据统计,仅曲子戏的调门就有二三百之多,这足以说明曲子戏唱腔之丰富,曲牌之繁盛,大大超过任何一个剧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