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品的拍卖天价到底是价值认同,还是一场数字游戏?
前些日子,在“香港苏富比40周年晚间拍卖”专场上,尤伦斯夫妇送拍的当代艺术家曾梵志的作品《最后的晚餐》以7000万港元起拍,1.8亿港元成交,刷新了当代亚洲艺术品拍卖纪录及在世当代中国艺术家作品拍卖纪录。
《最后的晚餐》成为2013年拍卖市场第一件过亿元的拍品。然而,对于当代艺术品价格,很多人表示“看不懂”。“当代艺术家作品以1.8亿港元成交,泡沫太大。”有人直接表露,对于一位在世的年轻画家,其作品拍出如此高的价格,其中的原因是无法用市场规律得到解释的。
也有业内人士表示,早在当代艺术品市场第一次爆发的2005年,曾梵志的画作就已是天价了,其后更有几次连续性的上涨。对于身处当代艺术品价格体系中的艺术家而言,现在追求价格向国际靠拢。显然,作品定价已身不由己,1.8亿港元的成交价并不等于交易价,而是一个身价标识。在国际上,在世艺术家作品成交价格最高的当数德国当代艺术家里希特,不管是艺术评论家还是国际主流艺术博物馆,对其作品的认可是不容置喙的。相比而言,虽然在市场上高价成交的国内当代艺术家的作品都是在国外收藏家手上镀金之后在拍卖场上创下天价,但真正获得国际主流艺术博物馆、艺术评论家认可的却微乎其微。
“一场拍卖中出现单件作品的惊人价格,完全不代表中国整体当代艺术品市场的回暖或井喷。”有业内人士表示,当代艺术品市场想要通过一件天价作品的交易复苏是不可能的,缺乏市场基础的当代艺术品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仍旧会处于低谷。就当代艺术品市场交易情况而言,2012年,国内画廊盈利不足7%充分显露当代艺术品一级市场交易的萧条。二级市场也是持续萎缩,当代艺术作品交易量和总成交额都大幅缩水。
的确,当代艺术品迈入亿元大门,可以提升从业者的信心。然而,当代艺术品市场的沉寂,也是从业者对当代艺术品市场的未来信心不足的体现,当然,也是过去人为操作、市场炒作太过激进留下的后遗症。从根源来说,当代艺术品市场需要的是从基础做起,培养公众审美能力,培养真正的藏家和消费者,唯有如此,才能建立一个持久健康的市场。【原标题:当代艺术品的天价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