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河南风情 >> 民间习俗 >> 浏览文章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河南民间俗语之三只手

2016/6/17 9:45:53 点击数: 【字体:


河南民间俗语之三只手

    三只手,指偷东西的人,扒手。多数情况指从人身上或物品上偷东西,一般不指入室偷窃,意义上较“小偷”稍窄。
 
    提起“三只手”,人们都知道指的是扒手。《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从别人身上偷东西的小偷”。“三只手”指“小偷”。这个词的来历有不同说法。
 
     有人说它是个“舶来品”。 古罗马有位剧作家,他的名字叫普劳图斯,据说他写过一百多部喜剧,如《一坛金子》、《孪生兄弟》等。这些作品曾在罗马舞台上风行一时,风格幽默,情节生动。“三只手”便和《一坛金子》有关。戏里的主人公尤克里奥,是一个出了名的老吝啬鬼。当戏演到第四幕第四场时,尤克里奥丢失了一坛金子,他气急败坏地到处寻找,要一个奴隶把手伸出给他看。“他看了一只手还要看第二只,看了第二只还要看“第三只手”,一定要找出金子。从此,“三只手”便成了小偷的代名词。
 
    我国民间也流行一个“三只手”与范仲淹的故事。北宋天圣年间,东京黑道上有个赫赫有名的神偷。按照江湖规矩,不兴打听真实姓名,不准寻根问底,他的真名实姓至今是个谜。当时的小偷,都是把一枚铜钱,磨得锐利无比,用以割人腰包,俗称“跑明钱的”。此公独特,不用任何工具,只要擦身而过便手到擒来。有次他为同行献技,双手高举,一挨身就把银子掏出来了,好像身上还长着一只手。众人五体投地,敬送绰号“三只手”。然而,盗亦有道。“三只手”给自己的门徒规定了“三不偷”:一不偷忠臣义士;二不偷贫寒人家;三不偷良家妇女。偶尔偷钱,必定加倍奉还。门徒必遵“三不偷”的“祖训”,否则被视为不孝子孙,逐出“山门”。一次,“三只手”的门徒错偷了大忠臣范仲淹的银子,事后不仅加倍奉还,还在银子里夹上一张纸条:“不知是范忠臣的银子,今加倍奉还,望乞恕罪。”落款:“三只手”。范仲淹想到朝廷昏庸,官场黑暗,达官贵人,明抢暗夺,竟还不如一个小偷!遂提笔在手,写一打油诗:“世人都恨盗,岂知盗亦道;若然都有义,怎会世颠倒!”写毕,掷笔于案,喟然长叹。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印象河南网
0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