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瓷窑遗址位于鹤壁市鹤山区鹤壁集西侧, 坐落于羑河两岸, 传统上称为鹤壁集瓷窑遗址或鹤壁集窑。 考古发掘资料表明, 这里唐代就开始烧造瓷器, 当地出土的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墓志记载, 当时该地已称 “鹤壁” 。 1954 年 9 月, 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在此调查时发现, 认为是一处宋、 金、 元时期的瓷窑遗址。 1955 年 4 月, 陈万里、 冯先铭二位先生会同山西文管会吴连成等同志前来考察, 认为: 1、 鹤壁窑瓷器的制作非常复杂, “在装饰画上具有优美的地方风格” 。 2、 鹤壁窑烧瓷范围广, “在河南修武当阳峪、 禹县扒村窑及邻近的安阳观台窑之上, 实为河南最重要的古代(自宋至元)窑场之一” (《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 10期)。 窑以地名, 1963年, 河南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时, 将其命名为 “鹤壁瓷窑遗址” , 简称鹤壁窑。
唐代鹤壁辖区的烧瓷业已具规模, 鹤壁集、 龙卧、 东头、 古楼河、 西杨邑、 曹家等村均有古瓷窑遗址分布, 烧造时代为唐、 五代、 北宋、 金、 元 5 个朝代。 在羑河两岸阶地暴漏的断面上, 到处堆积有不同厚度的文化层, 内含有各种瓷片、 废匣钵和红烧土残迹。 遗址东西长约 1200米, 南北宽约 650米, 面积 84万平方米。 清乾隆三十七年 (1772年) 重修 《柏灵桥》 碑记中记载: “斯地……下有五色土焉, 可以陶……夫器火助之, 发晶莹色。 后有巧匠, 因而加厉利斯普焉。 邑 (指汤阴) 西之人借以养生者不啻数万家。 ” 可见历史上这里制瓷业的兴盛。
鹤壁集具有优越的制瓷条件。 羑河到此进入流速较缓的地段, 成为适于从事陶瓷生产的水源。 周围岗峦起伏,树木茂盛。地下煤炭资源十分丰富,有宋代采煤遗址,表明地下煤炭很早已开发利用,燃料充足。据地质部门勘探,制瓷原料与煤层伴生,地下蕴藏的高岭土、塑性粘土、硬质半硬质粘土及长石、石英等陶瓷主要矿物原料,通常分布于煤层的夹层或顶板、底板,由北到南分布在梨林头、石碑头、姬家山、崔村沟、沙锅窑、大峪村一带。 该窑址处于石碑头和姬家山村之间, 瓷土埋藏较浅, 易于开采。
鹤壁集北 6公里与安阳县善应接壤, 此地盛产钙长石釉料。 该地的宝山 (俗称碗釉山), 高大突兀,所产釉料, 洁白晶莹, 是天然的优质釉药。《安阳县志·山川》 云: “龙山迤西, 西南为宝山, 邺乘宝山在龙山西南十余里, 山产白石, 陶人取以为器……”《续安阳县志·物载》: “长石产于南坪宝山等处, 土人采取, 碾制釉药, 行销南北, 为矿界一大利源。 ”《续安阳县志·矿业》 也记载: “开采南坪长石矿, 用途以瓷釉为大宗……行销磁县、 汤阴、 修武、 阳城一带。 ” 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和地理优势, 是古代鹤壁制瓷业兴盛发达的重要原因。
鹤壁窑于 1963年 11月由河南省文物工作队首次发掘, 发掘地点集中在窑址的中部, 发掘面积600 平方米, 清理出瓷窑一座, 作坊一处, 出土整、残瓷器 3700 多件, 收获颇丰。 后曾多次进行发掘,清理出窑迹、 作坊及碗、 盂、 壶、 盒、 瓮、 缸盖、 灯、 枕、盘、 罐、 坛、 豆、 灯、 炉、 佣、 纺、 轮、 马、 鸭、 狗、 猴、 吹哨、 铃铛等大量器物。 器物以白釉器居多, 黑釉器次之。 黑釉器晶莹发亮, 可见人影, 其工艺居釉色之首。
另有酱釉、 黄釉、 天蓝釉器等。 纹饰有刻花、 划花、 剔花、 绘花、 印花、 加彩等。 其构图简练, 笔法流畅, 写实性强, 民间生活气息浓厚。 在器表或器内书、 刻有题记。 器物上的诗、 词、 民谚、 古语、 吉语、 句、 字等, 不为书道所束缚, 挥毫自如, 一气呵成, 为我们研究古代生活习俗和书法艺术提供了宝贵资料。
鹤壁窑在北宋时期进入迅速发展阶段, 烧造规模扩大, 窑场从柏灵桥附近延伸到羑河两岸。 至金代达到繁荣时期, 这一时期窑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器物类型、 种类、 釉色、 装饰技法、 题材内容等极大地得到丰富, 极具独特的地方风格。
金代装饰工艺既有对前代的继承, 又有创新, 向着多元化的途径发展, 主要表现在釉装饰、 彩装饰、 胎装饰三个方面。
釉装饰: 有黑釉、 青釉和钧釉三种。 黑釉以黑釉作装饰, 但并不是纯粹的黑色, 而是在黑色釉面上烧出丰富多彩的装饰, 有的是铁元素在特定的工艺条件下在黑色釉面上析出的不同形式的结晶, 有的是黑色釉面上另加高铁彩料, 经高温烧出多变的酱斑。 属于此类装饰的以黑釉碗、 罐为代表。 青釉釉色青绿、 豆绿或葱绿, 色阶差异。 此装饰釉质透明度高, 玻璃质感较强。 钧釉釉色以天蓝、 天青为主。 由于釉中的球状液滴对短波光的散色作用, 使釉面呈现美丽的蓝色乳光。
彩装饰: 分釉上彩和釉下彩。 釉上彩即一般所说的红绿色, 是金代呈现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装饰艺术。 釉下彩是以当地产的一种含铁量较低的和铁矿石为绘料, 在施有白色化妆土的坯体上用毛笔作画, 再施一层透明釉, 入窑烧制, 烧成后黑白分明,对比强烈。
胎装饰: 分为六种。 一是刻划花。 在敷有白色化妆土的坯体上用刀刻出花纹轮廓, 露出较深的胎色, 再根据构图需要划出蓖纹, 然后施一层黄釉。 色调对比较强, 花纹清晰流畅。 二是划花。 用纤细的竹签或骨具在坯体上划出细线花纹, 亦称 “线刻” 。 三是剔花。 先在是有白色化妆土的胎上划出纹样, 然后将花纹轮廓以外的背衬部分采用 “减地” 手法进行剔除, 使花纹突起, 具有浮雕感。 四是印花。 用刻有装饰花纹的印模在坯体尚未干透时印在坯体上。五是贴花。 采用模印或手塑方法, 将坯泥制成各种单独形象, 然后用泥浆粘贴在做好的器坯外表上。六是凸线纹。 利用工具在半干的坯体上修出瓦垄状的凸显, 然后施黑釉。
金代的装饰题材丰富多彩, 其中牡丹、 莲花、鹤、 鹅、 鸭、 花鸟、 兔、 游鱼、 婴戏、 殿宇等纹饰最具代表性。
鹤壁窑为我国北方一处颇具特色的大型民间窑厂, 是深深扎根于民间土壤中成长起来的瓷窑,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鹤壁窑自成一体, 脉络清晰地展示着如此漫长的时间内瓷业发展的历程, 向人们传达着古代政治、 经济、 文化和社会习俗等多方面的信息, 在某种意义上是北方瓷业发展由盛而衰的一个缩影。 其连续五个朝代不间断地烧造, 在我国北方瓷窑中尚属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