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河南中财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上榜理由<<<
在他身上,“资本家”和“生活家”的双重特性体现的尤为突出。身为商人的他很具精明与高明气质,从银行到证券再到创投,20多年的投融资经历促使其创建了一家河南最具实力的创投机构、成为理性的资本圣手;而生活中的他注重情义、能诗善歌,颇具文人的洒脱情怀。 他的成功还来源于对河南资本市场十分忧心和高度责任感,而通过努力最终“让资本点亮河南、改变中国,让文化走向世界”则是他一生的理想。
他很用心,能持续关注股票、房地产、国家政策及一切变化与动向并从中觅得先机;他很低调,做的很多却不轻言成功,并坚信一个企业家的成功须由“勤奋、智慧、眼光、胸怀”四要素构成;他很真实敢言,对房地产泡沫、银企诟病、资本大势都有着鞭辟入里的解读。
他还具有很强的双面性。工作中,作为资本家的他很具精明与高明之处。从银行到证券再到创投,至今他已在金融业坚守了20多年,总是能借助丰富的投融资经验,在企业并购、重组、上市方面为企业提供前瞻性的创投投资并取得共赢;生活中,能诗会歌的他也很具文人气质和情怀。这种文人风雅使得他诗词歌赋能信口拈来并被冠以“四大才子”、“南阳卧龙”称谓,同时也造就了他过于注重感情、看人不重事的江湖侠义柔肠。
对此,他坦言自己并不适合做商人而应该是个作家。闲暇之余,能在自己的乡间庄园,挥洒几篇诗词、谱写几首曲子,逗鸟捕蝉便是一种无限的悠然惬意。
他就是王平,一个头顶荒芜却内心充盈的资本运作高手,一个为人低调而诗意昂扬的性情中人。他掌舵着河南唯一一家纯民资背景、本土最具实力的创投机构——河南中财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资本家”的炼成
“今天真是黑色星期一,你看这股票跌的!”
7月16日下午,当记者刚刚迈入王平的办公室,他便抛出这样一个与投资相关的热俏话题。
的确,作为一个有着20多年金融从业经验的资本人而言,王平已经习惯于无时无刻地关注着股票、基金、房地产等整个资本市场的异动和动向。不过,别人关注金融领域是为了资本保值增收,王平更多的则是寻觅机会、投资未来发展趋势。
王平的差异思维形成与其成长心路密切相关。
在资本市场,有人把银行、保险、创投并列为中国三大金融产业。而有着17年银行、证券从业积淀的王平毅然摒弃了国企高管的稳定安逸,选择下海投身民营创投。
1985年,王平大学毕业后就直接进了河南省建设银行(4.62,-0.07,-1.49%),开始了长达8年的银企生涯。期间,他通过不断的勤奋付出,慢慢从一个普通职员一步步做到了的高管,同时还在《金融时报》等专业媒体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引起了业内对金融创新的热议。这段经历不仅奠定了他坚实的金融专业知识,更积累了多方资源。
1993年,适逢银行办证券,内心不安分而渴望转型的王平毅然放弃了购买银行股权的机会,反而选择另一条道路:作为省内第一批证券人,进入当时的银河证券。
实际上,无论是建行还是证券公司都同属国企,做起事来难免受到体制的束缚。王平也认为,国企的体制更适合做官,而民营企业更适合于做事,他更乐于选择后者。
于是2002年,一心想做事业的王平放弃了“做官”,开始了创业征程。
没想到,做了17年机关工作的王平,做起事业却显得力不从心。他最先投资的化工厂不断进行技术改造、环保治理,但一度使他到了精疲力竭的地步。
面对困难,王平没有气馁更没有逃离。随后七八年时间,他一边苦心经营工厂,一边在南阳老家买下一块近3000亩的山地,并把它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农业生态园。
经过苦心经营,目前王平的工厂和山庄开发已步入投资回报期,尤其是山庄地皮带来的增值收益更印证了他的投资眼光。
不过,尽管因专注于实业淡出金融行业几年时间,但王平一直并未停下思索。他在经营实业过程中慢慢发现,在河南这片热土,仅仅依托实业报国十分艰难,而金融市场却十分落后,发展缓慢。
“为什么不借用资本运作来实现兴企兴业呢?”怀着急切的忧心和责任感,2010年,王平选择了回归金融业。所不同的是,他创建了一家河南本土民资的创投公司——河南中财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力求通过创投的力量点亮并驱动资本河南的建设。为了更好与国际资本市场对接,王平将总公司注册在香港,业务却选择了河南。
之所以选择河南,是因为王平对河南家乡有着根深蒂固的老农护家情结。“河南文化底蕴深厚,但思想却不开放,希望河南企业能早日实现资本意识觉醒,建立资本观念、借助资本力量,实现快速发展。”
理性与激情
从银行到证券到实业再到创投,20多年砺练造就了资本和实业通吃的“全才”王平。但他的成功绝非收获了多少财富,而是实现了理性工作和激情生活。
中财创投是一家全能金融公司,为企业提供全方位、一体化、多层次的金融资本服务。用王平的话说就是“专业人做专业事”。
对于有着多年金融市场投资经验的王平及其专业团队这群“专业的人”而言,在投资上,他们更多的是以理性的姿态筛选并敲定合作对象。
王平选择企业从来不是先了解公司财政收支情况,而是先了解领导。在投资商还只是计较数字上的投资回报率时,他却看得更远。“数字是不变的,人却会起起伏伏,老板的品性才是决定这个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除了老板的品行,银行数字的分析自然也是必须。但有一个行业,即使它发展再好,王平也不会动心:那就是房地产。
其实早在2002年,王平就有大好机遇进入房地产,但他并没动心。因为经过不断深入了解,他发觉这是个圈大水深的淘金行业。比如一个批文就需经过20多个部门审批。而这些繁琐的程序实在不是崇尚简单、快捷的王平所喜欢的。
针对房地产调控难题,王平则认为其实很简单。“从税收、利率、货币政策着手都能对它进行调控,但难点在于中间的利益分配,就看愿不愿意和调控力度有多大。”
王平认为,各行各业都是朝阳行业,差别就在于经营者的智慧。因此他从不会跟风投资,而是通常会去寻找那些不被人瞩目的新星。
这种前瞻性的眼光得益于他多年的实战经验以及他睿智的选择视角。所不同的是,通常他的投资都能带来丰厚的成果。
王平工作中理性,谈话中直爽,生活中激情四溢。
闲暇之余,王平就会变身浪漫主义诗人。不仅是写诗,文人会做的事王平也一样不少,作曲、吹笛、书法,虽然称不上有大家造诣,但仍会使王平乐在其中。
不过,两面性王平也不断在进行自我反思。他甚至一直认为自己不适合做一个企业家,更适合做文人。
对于事业,他的内心始终住着一只渴望高飞的雄鹰,并决心为远大目标努力。而退休之后,他决意要回到南阳的山庄里写书,甚至书名都早已想好:《地球公平说》。
书名的拟定源于王平在研究世界各国金融资源分配时深深体会到的不公平、不对等。而谈及当前诸如小到人与人、大到国与国之间的不公平的存在,王平会抑制不住地不满甚至愤青起来。
“地球公平说”可能是王平一个理想化的世界,然而致力于改变河南资本市场却非空洞遐想。
作为一个为河南资本市场十分忧心和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人,王平希望通过运用资本为企业做加法、乘法,以实现他“让资本点亮河南、改变中国,让文化走向世界”的远大愿景。
“只有资本市场才会创造财富奇迹”
——专访王平
“让资本点亮河南,让文化走向世界”
经济视点报:为什么选择做创投?
王平: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中国资本市场要有一个新的发展,要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我觉得在国企适合做官、民企适合做事,后来还是想出来做点事,就做了创投。
经济视点报:哪一年正式开始涉及创投行业?
王平:中财创投是2010年6月正式成立。但其实我一直没有离开过这个行业。创业前做过银行、证券,后来还做过河南证券交易所和实业。做创投算是一种回归。我一直在想,中国一定要树立资本的概念。现在房价为什么跌不下来?就是资本主义在作怪,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像大蒜、猪肉。原因来自社会资金量太大,但存在两多两难,企业多融资难,资金多投资难。
经济视点报:房地产调控是个难题,你觉得调控什么时候能见底?
王平:一定能调下来,但是我预言,至少要三年才会见底。实际上从2007年以来,就有人说中国的房子已经够13亿人住了,但是为什么房价下不来呢?其实房价要下跌很好办,从经济角度看都很简单,税收、利率、货币政策都是调整他的工具。其实现在房子投资回报率已经出问题了。可以算一个账:郑东新区100平方米的房子至少要100万,但租的话3000元一个月,一年也就3万块,这个投资回报率是多少年?其实很明显没有投资价值了,所以房价才不好降。
经济视点报:有人说中国资本市场是个发育不完全的市场,你对这个市场大环境是怎么看的?你觉得河南的这个市场处于哪个阶段?
王平:如果美国是博士,中国资本市场就是小学生水平,河南连小学生都算不上。主要是在河南这里没有资本意识,我的愿景就是让资本点亮河南,甚至资本改变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河南不乏有发展资本市场的人,但人们的意识还远远不够。比如说基金,在一些沿海的开放城市连县里都在搞基金,这就是一个变相的资本平台。可是我们河南现在还是没有。更主要的是河南文化底蕴太深,但思想观念落后决定我们走不到前头。
“我选投资方是对人不对事”
经济视点报: 中财创投通常都服务哪些企业?公司投资标准是什么?
王平:在选择企业上我有自己的观点,关键是看老板。我不在乎是什么行业,中国有13亿人,无论哪个行业都会有朝阳企业。
经济视点报:公司现在投资都涉及了哪些领域?有没有哪个领域是你绝对不会触碰的?
王平:房地产我是肯定不会做的,其他都可以。
经济视点报:为什么不做房地产?
王平:我之前有过机缘可以做房地产,但是经过我对房地产的了解,我发现做房地产太累了。买一块地要涉及几十个部门,拿一个合同都不是容易的事情。我就是有点文人的倔脾气,不喜欢应酬这些事。
经济视点报:中财创投有一个理念是“发现价值、创造价值、共享价值”,这句话该怎么去理解?
王平: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只是看你能不能有效利用。我们公司就是在发现你有投资价值后对你进行注资,让你的价值能放大。之后双方都会取得利益,这就是共享价值。
经济视点报:你在选择投资时主要看的是眼前盈利还是发展的趋势?
王平:我选投资方是对人不对事,主要是看这个人怎么样。很多事往往表面和事实是相反的,社会才是人生必经的大学,但是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毕不了业,就是因为很多人看问题都是反着的。无论现在这个企业趋势和盈利是怎样的,只要这个领导是积极的,我就相信这个企业能逆势而上。
经济视点报:现在中财创投还是基于你个人的魅力和关系来运营的,如果有一天你退休了,这个公司要怎么继续下去?
王平:你是说怎么打造百年老店吗?实际上到达一定的层次以后,公司就会有一个完整的经营体系,没有我也可以继续,我也就可以渐渐淡出了。我能管理现在的事情,可不能管理我百年以后的事情。但在中国百年老店大都是名存实亡的,内部机制其实已经变了,留下的也只是名字而已。
经济视点报:你觉得你现在的事业做得算成功吗?
王平:我现在做的微不足道,就是干点自己喜欢干的事。也许有一天会有人觉得我做的挺大,那也是因为我可能影响了一些人对资本的观念。我总结了一句话,万般皆下品,唯有资本高,只有资本市场才会创造财富奇迹。
“内心里我更倾向于当个谋士”
经济视点报:平时对下属采用哪种管理模式?
王平:我更倾向人性化管理,当然也并非完全放松,只是相对更加温和而已。
经济视点报:在做人做事方面你的原则是什么?
王平:我觉得做人就像秤一样。我很欣赏孔子的每日三省吾身,做人就是要不断地找自己的不足,而不要去挑剔别人的缺点。做人要积极向上,要用最大努力制造多赢。
经济视点报:你觉得自己是哪种性格的人?
王平:我其实小时候不喜欢说话,现在是因为身份原因不得不转变。曾经有人有送过我一个外号“南阳卧龙”,我很喜欢,内心里我更倾向于当个谋士。
经济视点报:你觉得自己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王平:勤奋,这个勤奋主要体现在思考方面。遇到问题,都会先考虑自身问题。我觉得只要一直能保持这样的想法,就超越自我。
经济视点报:有没有总结过自己身上的缺点?
王平:我一直觉得我不适合做生意,文人情结太重,可是又不得不做商人,所以就有时会很累。很多方面都不能协调,太注重人情。之前我还开过玩笑说我要是当作家一定是第二个曹雪芹。
经济视点报:退休之后有没有想过做些什么?
王平:我想过这个问题,到时候我一定是回到自己的园子里写书,我连书名都想好了,就叫《地球公平说》。
经济视点报:主要写什么?
王平:我就是觉得人生下来就不平等,中国人多资源少自然就不会公平。有点“愤青”的意味吧。像澳大利亚那样,资源人员重新分配,自然就公平。我也希望中国能够这样。
经济视点报:有没有想过什么时候退休?
王平:这个具体时间我没有想过,但是我肯定不会在身体累到不行的时候还不退休,这就看个人的心境了。退或不退只是一念之间,存乎于心。
经济视点报:有没有什么你特别欣赏的一句话?
王平:我觉得人在不同时期会欣赏不同的话。比如说我欣赏过爱因斯坦的“多么希望有一个小岛,上面住的都是智慧和善良的人们。”年轻时我喜欢“超越自我”这句话,后来我还喜欢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我觉得没有一句话是能让你信仰一生的,在某一阶段会有特定的一些感悟。(原标题:王平:中原资本圣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