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wǔ——以名以谥命得的姓
相传夏代东夷族首领叫后羿,善于射箭,曾推翻夏代统治,夺得太康的王位,但因喜狩猎,不理民事,不久被家众杀死。后羿执政时,有个贤臣叫武罗,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武姓人物,也是武姓之始,所以《世本》说武姓“出夏臣武罗”。但由于武罗之后无世系可考,古代的谱牒学家对武姓的起源又作出了另外一些解释。其一,汉《武斑碑》云:君讳斑,字宣张。昔殷王武丁克伐鬼方,元功章炳,勋藏王府,官族分析,因以为氏。这是说武姓是殷王武丁的后代。武丁时殷商的都城在殷(今河南安阳小屯一带),所以,此支武姓出自河南。其二,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据《风俗通义》将武姓列入“以谥为氏”之类,并说:“子姓,宋武公之后也。”宋武公名司空,是宋戴公的儿子、宋国第12位君主,公元前765年继位,在位18年,死后谥号“武”,史称宋武公。其子孙以祖上谥号为姓氏,就是武氏。宋国建于西周初期,建都于今河南商丘,君主是子姓商朝的后裔,至宋武公时已是春秋初期。所以,此支武姓也出自河南,与源于武丁者均是子姓商王族的后代,所不同者是形成于春秋初期,是以谥为氏。其三,唐人林宝《元和姓纂》云:“周平王少子生而有文在手曰‘武’,遂以为氏。”郑樵不同意这种观点,说:“此谬论也。”清人张澍《姓氏寻源》亦认为“其说妄”。
除上述诸说外,唐代还有冒姓和被赐姓为武氏的,据《唐书》,唐朝有贺兰敏,本为贺兰氏,说是武士彟(武则天之父)的后代,此为冒武姓者;武则天曾赐傅游萟、左玉铃、李楷固及契苾明之妻为武氏,此为赐姓武氏。
秦汉时期,武氏主要分布于今河南、江苏、山东等省。秦末有农民起义将领武臣,陈县(今河南淮阳)人,在张楚政权中任将军,率兵攻赵,连下十余城,招降三十余城,发展到几万人,进占邯郸(今河北邯郸西南),曾自立为赵王;武涉,盱眙(今属江苏)人,曾被项羽派去劝说韩信背汉;还有武媍,沛县(今属江苏)人,是汉高祖刘邦的同乡。西汉初有武儒,以谒者从刘邦定诸侯,被封为梁邹侯(《史记索隐》:梁邹,县名,属济南),其子武最,袭侯。武最之子武婴齐,为顷侯;其孙武山柎,袭侯,因酎金(古代诸侯给皇帝的贡金,供祭祀之用)问题被定罪,国除。但是,直到东汉时期,山东武氏一直是一个兴旺、显赫的家族。今山东济宁紫云山有东汉画像石武氏祠画像,包括武氏家族墓葬的双阙和四个石祠堂的装饰画,以及《武氏石阙铭》、《武斑碑》等,其中以武梁的祠堂为最早,从桓帝建和元年(147年)开始起,数十年间陆续营造而成,故又称“武梁祠画像”。于此可见东汉山东武氏蕃盛之一斑。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记载,武山柎的儿子武都,西汉时任陈留太守,封内黄侯;其孙武宣,任汝南太守,有二子:尚、浮。武浮任司徒、左长史,生武静,为临漳令。武静生武烈,武烈生武笃,武笃生武悌,武悌生九江(治所在今安徽定远县西北)太守、临颍侯武端。武端之子武周,三国时任魏侍中,有三个儿子:陔、韶、茂。史书记载武陔为西晋时竹邑(今安徽宿县北)人,与他的两个弟弟武韶、武茂并早获时誉;武陔曾任魏太仆卿,西晋武帝时官至左仆射。这说明武陔的祖辈已迁居安徽。武陔之子武越,任太山太守;武越之子武铺,为威远将军;武铺之子武嘏,为太子洗马;武嘏之子武念,为洛州长史;“念生平北将军、五兵尚书晋阳公(武)洽,别封大陵县(今山西文水县东北武陵村),赐田五十顷。因居之”。武洽生武神龟,武神龟生武克巳。武克巳之子武居常,北齐时任镇远将军;孙武俭,北周时任永昌王谘议参军;曾孙武华,隋时任东都丞,有四子:士稜、士让、士逸、士彟。武士彟,家富有,经营木材等商业,喜结交,隋末为鹰扬府队正。唐高祖李渊初行军于汾晋,曾到过他家;任太原留守时,引为行军司铠;攻下长安后,又拜其为光禄大夫,后转升为工部尚书,封应国公。武士彟的哥哥武士稜、武士逸,均从李渊起义,士稜勤于农业劳动,官至司农少卿,士逸有战功,官终韶州(今广东韶关市南武水之西)刺史。武士彟的女儿武则天,名曌(zhào),14岁时被唐太宗选入宫为才人,太宗死后为为尼;高宗时复被召为昭仪,永徽六年(655年)立为皇后,参预朝政,后号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高宗死后,她先后废中宗、睿宗,于690年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史称武周,成为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她前后执政达四十余年,富权略,能用人,但为巩固统治,任用酷吏,严刑峻法,又崇好佛教,豪奢专横,弊政亦多。正因为武姓出了个武则天,所以,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武氏家族成为当时最显赫的家族,其他武氏也盛极一时。仅在唐代任宰相的就有5人:武攸暨,武士稜之孙,相中宗;武攸宁,武士让之孙,相武后;武三思,武士彟之孙,相武后、中宗;武承嗣,武士彟之孙,相武后;武元衡,武平一之孙,相宪宗。史载武平一为太原(今属山西)人,武元衡为河南缑氏(今偃师县缑氏镇)人,这说明武元衡的父辈自太原迁至偃师。
五代以后,武氏分布地更广。在南方,宋代的武允蹈为高安(今属江西)人,武洞清为长沙(今属湖南)人,武道光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金国的武祯为宿州(今安徽宿县南)人,清代的武恬为云南武定人;在北方,宋代的武行德为榆次(今属山西)人,金国的武都为东胜洲(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人,元代的武恪为宣德府(治今河北宣化县)人,明代的武大烈为临潼(今属陕西)人,武周文为大兴(今北京城西南)人。居住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及吉林、辽宁等省的武氏,有的是蒙古族或满族。
先秦至唐代的武姓名人,已如上述。唐代以后,武姓涌现出的知名人士又有水利家、画家、作家、学者等。例如,五代时太原文水人武漳,原仕后唐庄宗,从魏王继岌入蜀,留成都,因战功累升绵州刺史。后任后蜀山南节度使,在褒中凿大沟以导泉源,溉田数千顷,对当地的农田水利建设做出了贡献。北宋有画家武宗元,河南白波(今河南孟津)人,擅画佛道鬼神,学吴道子,行笔流畅,17岁时曾画北邙山老子庙壁。宋真宗为营建玉清照应宫招募画工,中选者百余人分为二部,武宗元任左部之长。后曾在嵩山、洛阳、许昌等地寺观作壁画。金国有画家武元直,作有《巢云》、《曙雪》等;武伯英,工山水杂画。元代有戏曲作家武汉臣,济南(今属山东)人,所作杂剧甚多,今知有10种。清代有学者武亿,河南偃师人,乾隆进士,曾任博山知县,创办范泉书院,亲自讲学。治经史,精于考订金石文字,著有《经读考异》、《群经义证》、《偃师金石记》、《授堂诗钞》等。清末有山东堂邑(今聊城西)人武训,原名武七,幼行乞,自恨不识字、不读书,发誓必教人人读书识字,于是通过气讨、放高利贷等办法,历30余年,积资买地,在堂邑、馆陶、临清举办“义学”,得到清政府的嘉奖,被封为“义学正”。清末还有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河北人,先从师杨福魁,后到河南温县从陈清萍学陈式新架太极拳,并钻研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融会贯通,自成一派,称武式小架。近现代较有影响的武姓人物大都出自军政界。例如:武士敏,直隶(今河北)怀安人,1939年任国民党政府军第九十七军中将军长,与八路军关系密切,1941年9月29日在抗日激战中不幸中弹殉国,为此,中共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将沁水县改为士敏县。武胡景,河南孟县人,曾参加五四运动,赴苏联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8年回国,历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天津市委书记、中共临时中央军事部部长等,曾出席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当选为共产国际监察委员会委员。武开章,陕西佳县人,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历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等职。武光汤,山西武乡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历任中共山西省委书记、山西省政协主席。
姓氏书列武氏郡望有:太原、沛国、冯翊。“郡望”指魏晋至隋唐时期每郡显贵的家族,意思是世居某郡,人丁兴旺,英才辈出,为当地所仰望。太原郡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沛国系改沛郡置,后复为郡,治所在今江苏沛县;冯翊郡治所在今陕西大荔县,后移治今陕西高陵县。
武氏的堂号为鬻薪堂,出自五代末、北宋初榆次人武行德。武行德貌奇伟,家贫,鬻薪自给(以卖柴为生),有一次,后晋高祖在郊外见到他,发现他力气特别大,便留他在帐下,任他为都虞侯,后又历后汉,入北宋,积官至太子太傅。武行德的后裔为了不忘过去,特以“鬻薪堂”为堂号。武氏的堂号还有太原堂,系以郡望为堂号,即太原郡是武氏的郡望所在,武氏在这里人丁兴旺,英才辈出,为当地所仰望,于是,武氏便以“太原堂”为堂号。
大陆武氏移居台湾,始于清代,早期主要是开垦,后在台繁衍发展。近代以来,一些武姓人离别故土,走出国门,徙居海外,不断开拓新的事业,以求得到更大的发展,现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
1996年10月出版的《中华姓氏大辞典》将武姓列为当今中国第95大姓,称其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8%。2006年1月11日《人民日报》报道的新的百家姓次序将武姓列在第91位,但未公布其占人口的百分率。武姓分布很广,以河南、黑龙江居多,这两省武姓约占全国汉族武姓人口的37%。武姓不仅是汉族大姓,而且也是一些少数民族所使用的姓氏。例如:清满洲八旗姓武聂氏、武佳氏、武库登吉氏,后均改为武氏;鄂温克族吴立西氏,汉姓为武;满、京、彝、土家、蒙古、台湾土著等民族也都有武姓。
武姓起源地之一的安阳,位于河南省北部,地处晋、冀、鲁、豫4省交汇的要冲,京广铁路纵贯其境,市西北3公里小屯村一带有殷墟,是商朝都城遗址;起源地之二的商丘,位于河南省东部,陇海铁路斜贯其境,北邻山东省,南邻安徽省,境内有周朝宋国故城。作者:谢钧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