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安阳 >> 文化遗产 >> 文遗学术专栏 >> 浏览安阳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世界文化遗产——安阳殷墟发掘史(3)

2013/10/15 10:40:15 点击数: 【字体:

    殷墟保护和管理

    新中国成立前,国民党政府对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极不重视。迫于国内各阶层人士的呼吁,虽然成立了安阳古物保存委员会,但有名无实,对殷墟的保护与管理处于放任自流状态,致使盗掘之风四起。外国的一些所谓“文化人”乘机掠夺殷墟的珍贵文物,大量的甲骨文、青铜器等器物被盗运而流散于国外,对殷墟的破坏很大。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珍视祖国的文化遗产,重视对文物的保护。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在古文化遗址及古墓葬之调查发掘暂行办法》等政策法令。安阳市根据上述文件精神,成立了安阳市文物检查委员会,于1952年开展了“反盗宝运动”,打击了盗掘古墓和文物走私活动,处理了一批案犯,对殷墟的保护起了很大作用。

    1958年,成立了安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殷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划定了保护单位和保护范围。同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河南省、安阳市政府十分重视此事,发出了一系列文件,要求各级政府、各单位加强对殷墟的保护。1971年安阳市发布了《关于加强文物工作的通知》。1978年河南省下达了《关于加强殷墟文物保护的通知》。1979年安阳市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 1980年又发布了《关于殷墟保护区内违章建筑的处理通告》等,明文规定,在殷墟保护区,非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不得搞任何建设工程。

    1982年11月1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河南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于1983年 11月21日通过了《河南省<文物保护法>实施办法(试行)》。1987年5月26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打击盗掘和走私文物活动的通告》,11月24日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通知》等法令。安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认真贯彻执行上级的政策法令,并加以宣传,加强对殷墟的保护管理工作。在殷墟保护区内,立保护标志牌30多块。并在有关区、乡建立了文物保护领导小组,有关村建立了文物保护小组。

    多年来,安阳市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主管部门,对殷墟的保护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好的保护效果。特别是为有利于保护殷墟这一人类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近期全市投资上亿元对殷墟环境进行了一次空前的、全面的、超大规模的保护行动,深受国内外专家和群众欢迎。

    殷     

    殷都遗址即殷墟,位于安阳市区西北部洹河北岸董王度和洹河南岸小屯村一带,是我国商代后期的都城所在地,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自盘庚迁都于殷,至商朝灭亡,共传8代12王,历时254年,史称殷都。商被周灭以后,这个王都日渐荒芜,变成了废墟。所以后人称这一王都遗址为“殷墟”。1961年 3月4日,殷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3月29日专家评出“中国二十世纪一百项考古大发现”中,安阳殷墟发现发掘位居榜首。殷墟文物古迹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1999年,在安阳洹河北岸董王度一带发现探明了商代晚期都城遗址,面积达484万多平方米,周长18华里,是目前已发现的商代最大的都城遗址。同时,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来看,也充分说明殷都有城垣,其中有 及 字,是“墉”字,也可释为“郭”字,就是城垣的象形字。 象城门楼,表示商代城郭有城门,是四门,门上修有城楼。甲骨文中还有 字,即是城墙垛的形象。甲骨文对殷都城有着生动的描述。这是其它夏商都城遗址发现发掘都无可比拟的。经过70多年的钻探和发掘,基本上弄清了殷都遗址的完整轮廓。殷都的营造以及后来的扩建,大体上有一个规划。原都城中心在洹河北岸董王度一带,到武丁时期,可能因为水患等原因,将殷王宫殿区迁移到洹河南岸比北岸高数米的小屯村一带。在小屯村北面和东面有洹水流过,这是天然屏障。从小屯村西到花园庄村南发现有一条人工挖成的大壕沟,宽约7—12米,深为5—10米,两端与洹河的弯曲部位相连,壕沟和洹河构成了一个长方形的防御设施。其面积南北长约1000多米,东西宽约 600多米。这里被后人称为“水城”,壕沟称为“护城河”。在宫殿区内发掘出54座宫殿宗庙遗址,15万多片甲骨文和妇好墓、54号将军墓两座未被盗的大墓,出土大批青铜器、玉石器和骨器等。在洹河北岸武官村西北冈为殷王陵区,是中国最早的经过考古发掘证实的古王陵,有11座帝王墓,1座王后墓,还有大型祭祀场,被称为世界之冠的司母戊大方鼎就出土在这里。

    环绕中心区小屯村的四周,在洹河南岸的花园庄、孝民屯、四盘磨、白家坟、王裕口、铁路苗圃、刘家庄、郭家庄、后冈和洹河北岸的郭家湾、豫北纱厂、大司空、小司空、武官、侯家庄、前营、后营、三家庄、花园庄、董王度、十里铺、周家营以及飞机场等地,除商城、王宫、王陵外,还有密集的居民点、墓葬和大批手工业作坊遗址。在王宫、贵族和平民的住房附近 ,还发现有许多水井、道路、储藏物品的窖穴等。道路是用碎陶片和鹅卵石混合铺砌或是单用鹅卵石铺成的,沿边还有夯打的遗迹。殷墟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是中国古代一座具有相当规模的城市,甲骨文称这里是“大商邑”。

    殷墟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堪称地下博物馆(图一)。

    殷商文化具有中华三大文明的标志,即甲骨文、青铜器和宏伟都城的遗存。安阳是中华魂甲骨文的故乡,中华第一经周易的发祥地,为中华两大文化之源。所以,殷墟是中国和世界文化的瑰宝,也是安阳珍贵的旅游资源。新闻媒体呼吁安阳应“写好叫响殷墟旅游这篇大文章”,“通过各种形式搞好殷墟旅游宣传,树立安阳市是甲骨文、易经的故乡和东方文明发祥地的整体形象”。“要尽快启动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工作,扩大殷墟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

    殷王宫殿区

    殷王宫基址,位于小屯村东北。早在30年代,通过15次科学发掘,这里已发现有54座王宫建筑基址,分别属甲、乙、丙三组。这些建筑基址,分布在南北长约280米,东西宽约150米的范围内,是殷都紫禁城内经过多次修建的一项宏伟工程(图二)。

    宫殿的建筑物,都是建立在厚厚的夯土台基上的,由夯土墙,木质梁柱,门户廊檐,草秸屋顶等部分构成。在甲骨文中有  作“享”字,表明宫殿屋顶是四坡形的。又甲骨文中  字作“高”,表示高大宫殿是重檐。另据《周礼·考工记》记载:“殷人重屋。堂修七寻(一寻等于八尺)。堂崇三尺。四阿重屋。”说明王宫已相当宏伟,屋长七寻,基础高出地面三尺,顶部四面呈斜坡形,并是重檐。在发掘中还发现了许多大理石立体石雕,如饕餮(音:涛贴)、石鸮(音:消)、石兽等,背后有槽,是宫殿柱脚旁的装饰品。

    宫殿的上部都已倒塌,只剩下屋基部分。屋基的形状有方形、凹形和长方形。方形宫殿基址是黄土敷筑的,每一端的边长为12米,厚1米。在两座方形建筑中间,还有四行呈横排,用来支架屋顶的柱基。凹形宫殿基址长28米,两端各有一座类似方形的夯土建筑,中间有一道狭长的夯土台连接起来,成为凹形。长方形宫殿基址数量最多,都是用夯土筑成的,非常坚固。其中较大的建筑基址长85米,宽约14.5米;中等的长约30米,宽约10米。这些基址的方向,有南北向和东西向两种,基址有的排列成行,有的互相连接,并已有了东西、南北屋两两相对、中为广庭的四合院布局。

    宫殿柱础,多数是石础,直径约10—30厘米,厚约10厘米的天然砾石块。也有的用铜础,直径约15厘米,厚约3厘米,上面平滑稍凸,下面中央微凹,很易放平。铜础的下面又垫有天然大卵石作为基础。一座规模较大的宫殿,就有3行30个柱础,其中铜础有10个。

    宫殿在建筑过程中,还要举行许多祭祀仪式。从发掘出来的遗迹推测,打地基前,先要举行奠基仪式,在屋基范围内埋下一些奴隶和牲畜。安放柱础的时候,又要在屋基的前面埋下奴隶和大量的牲畜。在一座面积比较大的宫殿基址前面,发现埋有1个奴隶、30头牛、111只羊、28条狗。另一座较小的宫殿基址,也发现埋有1个奴隶,10头牛,5只羊、21条狗。安装门时,在门的左右两侧和前面,分别有跪着的武装待从,有的还持矛或盾,多至5-6人;同时在屋内左右两旁,各埋两三个女奴仆。最后,宫殿落成,还要用大批奴隶和车马埋祭。总之,殷商历经200多年建造的豪华宫殿,不知耗费了多少人力和物力,残害了多少无辜生灵!

    殷王陵区

    殷王陵区位于洹河北岸的西北冈,与洹河南岸的殷王宫殿区,隔河相对 ,即小营、武官村、侯家庄一带。

    在殷王陵区,据当地老人介绍,这里有一片古柏树林,到三十年代还有一百多棵,最粗的柏树,三人手拉手才能合围。这里也称武官吴家柏树坟。由于1933年 11月由考古队刘火翟 在后冈发掘一座奴隶主贵族大墓,受到启发,于是他们在殷墟范围内寻找殷王陵。从1934年3月起,到侯家庄、武官村西北冈古柏树林中进行发掘,结果发现了殷王陵区。这里经过多次发掘,已发现12座大墓,其规模相当宏大,大的墓葬面积可达四五百平方米,小的也有五六十平方米 ,一般深达8—10米(图三)。

    殷王陵区分东西两区。东区5座大墓。其中有一座呈申字形大墓,可能是盘庚帝王大墓。因为盘庚在位期间主张廉政,且都迁于殷仅14年,所以墓葬比较简朴。有两座为南北向两个墓道,呈中字形大墓。东中字形大墓可能是小辛帝王大墓。从史料记载,武丁祭祀先祖有偏心,他父亲小乙墓区杀殉大批奴隶祭祀,而他三伯小辛墓区杀殉祭祀较少,这个传说和近代考古发掘基本相同。西中字形大墓可能是小乙帝王大墓,因这座大墓和盘庚帝王大墓杀殉祀坑非常之多。有一座带四个墓道呈十字形大墓,当为武丁帝王大墓。因为武丁在位59年,使“殷道复兴”,晚年生活奢侈,所以死后也非常讲究,四个墓道,豪华异常,且墓靠近其父小乙帝王大墓。还有一座呈甲字形大墓,是王妃墓,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在这座大墓中出土的。可能是武丁第一个王后大墓,因为其墓地处武丁帝王大墓正南。有史料说,这座墓是文丁母亲武乙王后之墓,这不可能。第一,武乙帝王大墓在殷王陵西区,文丁继位之后 ,不会将其母葬在东区武丁帝王脚下;第二,武丁帝王处于殷商鼎盛时期,有条件制造世界之最——司母戊大方鼎,武乙帝王之后,殷商已处衰败时期,造成这样大的方鼎也不可能了;第三,武丁帝王第二个王后妇好大墓出土两件司母辛方鼎,造形和司母戊鼎基本相同。为此,司母戊应为武丁王后,而不可能是武乙王后。

    殷王陵区西区有七座大墓,全部是四个墓道,呈十字形帝王大墓。根据古代风水和武丁之后的帝王排辈及在位时间长短,墓葬排列分别为:发掘编号1550为祖庚帝王大墓,1001为祖甲帝王大墓;1004为廪辛帝王大墓,1002为康丁帝王大墓;1003为武乙帝王大墓,1500为文丁帝王大墓,1217为帝乙帝王大墓,1567为帝辛(纣)帝王假大墓。因为殷纣王自焚于朝歌鹿台之上,葬于淇县卫河之旁。

    殷王陵区占地面积共计176000多平方米,除发掘出12座大墓外,还发掘出许多珍贵的器物,并证实了殷商奴隶社会存在的残酷、野蛮的人殉制度。

    祭祀坑保护房

    西北冈祭祀坑是商代后期杀人祭祀祖先的遗迹,位于殷墟西北冈王陵区内。遗迹东西长约450米,南北宽约250米。分东西两区,绝大部分祭祀坑集中于东区。从1934年至1986年先后发掘1400多个,约占祭祀坑总数的一半。

    为了保护这处殷代王室的祭祀场所,国家文物局指示要保护部分祭祀坑,并拨出经费,河南省文物局、河南省旅游局和安阳市政府也拨了经费,决定由安阳市文化局具体实施。安阳市文化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等单位,反复研究,拟定方案,最后决定地点选择在1976年春发掘的祭祀场东南角的4排30多座祭祀坑处,盖房保护。1978年开始征地,并建围墙。1982年10月13日破土动工,1984年9月初竣工。保护房建筑面积为987平方米。

    保护房的整个建筑为钢梁大架展厅式结构,四周有回廊,上部四面有仿古式的出檐,其上有殷墟出土的动物形象的绘饰。室内有西北冈王陵区的分布图和殷墟发掘的图片展览。院内建有4间工作房。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华夏经纬网 2008-07-16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殷墟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