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1986年的发掘
1950年春,中国科学院设立了考古研究所,当即对殷墟进行发掘。此后的殷墟发掘大致可分4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0.4.12~6.10) 为结合社会发展史的学习而主动对殷墟发掘,由郭宝钧主持,工作人员有赵铨、马得志、魏善臣,还有北京大学研究生安志敏、平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裴毓明、王兴之、王珍卿。在武官村北地发现有南北两条墓道的大墓1座及墓南的26个祭祀坑。在四盘磨及其附近一带,发现殷代的房基、灰坑和墓葬。
第二阶段(1953~1957) 零星、分散地配合基本建设发掘。1953年和1954年,考古研究所在大司空村东南的豫北棉纺织厂配合基建,发掘了殷代的房基、灰坑、160多座墓葬和1座车马坑,还有战国墓。
1955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在小屯村东南发掘到殷代房基、灰坑和墓葬,灰坑中有1片刻字的甲骨。
1957年和1958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分别在薛家庄北地、南地和大司空村东南豫北棉纺织厂内发掘到殷代的铸铜遗迹、窑、灰坑和几十座墓葬,其中几座墓内出土有较多的铜器。
第三阶段(1958~1966) 1958年,考古研究所在安阳组建工作队。翌年春,正式成立了工作站,负责对殷墟的调查与发掘,使殷墟的发掘有了固定机构。
1958~1960年,殷墟地区的发掘工作全面展开。
在小屯村西钻探到一条沟,呈南北向,长750米,宽约7~21米,深约5~10米。同时,在小屯村发掘到房基、灰坑和墓葬等遗迹。
苗圃北地,发现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的一处铸铜遗址。遗址中发掘到房基等遗迹,熔炉片、炼渣和大量陶范等遗物。
在北辛庄南地,发现制骨器的骨料坑。范家庄北地发现龙山文化遗址和殷代墓葬。孝民屯南地发掘墓葬70余座、2座车马坑。西北冈发现祭祀坑10个和1座墓葬,墓中随葬青铜器。
大司空村南地,除发现仰韶、龙山文化的遗迹遗物外,还发掘到殷代的房基、灰坑和墓葬。墓葬多为长方竖穴形,有2座带一条墓道的墓。灰坑中出土武丁时期字骨1片。
后冈,除发现仰韶、龙山文化遗迹遗物外,在冈南发掘一个祭祀坑,坑内有70多具砍头人架(个体),青铜礼器和武器,其中戍嗣子鼎有铭文。
在梅园庄南和孝民屯东北,发现了先商文化层和灰坑,灰坑内出土陶器和骨器,其时代约相当于二里头文化晚期,但其文化面貌异于豫西地区的二里头文化。
1961年3月,殷墟被定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了一般保护区和重点保护区的范围,一般保护区外还有外围区。重点保护区包括小屯王宫区、后冈和西北冈王陵区。
1961~1964年的3年半(1962年秋除外),安阳工作站集中力量对苗圃北地遗址进行了较细致的发掘,发现了许多铸铜遗迹及陶范、炉片和木炭等遗物,还发掘了当时居民的一排排的地上建筑址,许多长方竖穴墓和无墓圹墓。
1962年秋、1965年全年和1966年上半年,配合豫北棉纺织厂基建(1962年秋为主动发掘),在大司空村东南,即该厂西部、东北部和南部进行了发掘。发现仰韶、龙山文化遗物,殷代的房基、灰坑和墓葬,1座车马坑。墓葬中有1座1条墓道的墓。
1961~1963年的冬季,安阳工作站调查了安阳市洹河流域的古文化遗址。从殷墟西界的秋口同乐寨和范家庄向西,至水冶东洹河南折处,这一地区遗址都分布在洹河两岸的台地上,遗址范围较大,内含遗物也较丰富。自殷墟保护区以北,沿京广铁路两侧至双塔附近,这一地区遗址较少,遗物贫乏。自安阳市东关至沿村台附近洹河南折处,又沿洹河西侧向南至宋梁桥附近,东南至羑河北岸的伯台村,在安阳东关、沿村台、宋梁桥、伯台组成的近四边形地带内,遗址大都分布在万金渠两旁的两个土岭上,大部分遗址面积较大,文化层厚,遗物也较多。在调查的56个遗址中,大多包含了不止一个时代的文化遗物。其中仰韶文化后冈类型6处,大司空村类型4处,河南龙山文化遗存25处,商文化遗存19处,殷文化遗存17处,西周文化遗存21处,东周文化遗存11处。同时,对大寒南冈、鲍家堂、郭村西南台、大正集老磨冈的遗址进行了发掘。
第四阶段(1969~1986) 殷墟发掘因1966年夏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暂停,直到1969年才恢复工作。这个阶段,既有配合基建的大规模发掘,也有较多的主动发掘。发掘区域超出了1961年划定的一般保护区。安阳市文物工作者也在万金渠以南等地进行发掘。这一阶段可分为3个时期。
1、1969~1971年,配合基本建设发掘。安阳工作站配合安阳钢铁厂的基建,在孝民屯和白家坟地区发掘殷代墓葬250余座,大多数为长方竖穴墓,这些墓成片成组地分布着。1971年在后冈发掘了仰韶文化遗存、30余座殷墓,其中2条墓道的墓2座,1条墓道的墓1座,1座殉葬坑。
安阳市博物馆在大司空村东南的豫北棉纺织厂内发掘到一批殷代墓葬,其中有一座圆形祭祀坑,内有26具人骨、31个人头骨。
2、1972~1979年,既主动发掘又配合基建发掘。在殷墟西区的孝民屯南、白家坟西和梅园庄北一带发掘了近千座墓葬,绝大多数为殷代长方竖穴墓,有几座带一条墓道的大墓和车马坑。1972年秋在白家坟西发掘殷代夯土基址,基址中有陶质水管28节,呈丁字形排列,由三通水管相接。
小屯村西,1971年冬发掘大沟,到1973年春共开探方29个,发现殷代灰坑与墓葬,堆放在一起的21块卜骨,其中10片有字。同时,在殷文化层下发现了先商文化层。
1973年在小屯村南发掘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先商文化的遗迹和遗物,殷代的灰坑、墓葬、房基和祭祀坑等遗址。出土4000多片刻字甲骨,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现最多的一次。这次发掘,注意到甲骨出土的地层及其共存的陶器,为甲骨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科学资料。
1975年在小屯村北发掘到殷代房基2座、灰坑和祭祀坑各1个。房基的灰墙上有壁画的残痕,室内有许多玉器、半成品和玉料。
1975年冬至1977年,在小屯村西北的殷代文化层中发掘到许多被破坏的房基,以及灰坑和墓葬。在一座房基下发现妇好墓,此墓东又发掘M17和M18 墓,M18内出土20多件铜礼器,其中一件上有武丁时王子“子渔”铭文。这3座墓周围还探出一些规模与其相当的墓。
1974年在苗圃北地前几年发掘区东,发现灰坑和墓葬。
在北辛庄南地发掘骨料坑1个,出土大量骨料、半成品和成品,主要是骨镞和骨笄,还有铜锯、削、锥、刻刀和磨石等制骨工具。
1972年春在后冈南坡偏东处,发掘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迹和遗物,殷代墓葬。1979年发掘龙山文化遗存,清理龙山文化时期房基39座,大多是白灰面建筑。
1976年春在西北冈1400号大墓南和武官大墓南钻探出祭祀坑200多个,发掘了191个。同时在发掘区之南和西南钻探出700多个祭祀坑和其他墓葬。 1977年冬至1978年春,对西北冈进行大规模钻探,弄清了王陵区的范围。1978年春,在1217号大墓东墓道北发掘了1座1条墓道的墓,1550号大墓东南发掘祭祀坑44个,大多数坑内埋马,少数坑内埋牛、象等动物。
安阳市博物馆在大司空村东南的豫北棉纺织厂内清理了一批殷代墓葬。
3、1980~1986年,发掘范围扩展到划定的一般保护区的外围区。三家庄东地:三家庄在西北冈一般保护区外。1980年发掘墓葬8座、灰坑1个。两座墓中出土铜礼器。
刘家庄南北地:刘家庄北距小屯2公里,在一般保护区外。1985年,安阳市博物馆在村南发掘殷墓60余座。1985年夏和1986年夏,安阳工作站在村北清理了殷墓180余座。
戚家庄东南地:戚家庄在一般保护区外。1982~1984年,安阳市博物馆在此清理墓葬270余座,其中殷墓197座。
高楼庄南和郭家庄南地:在翻建旧房时,钻探出许多墓葬,前后共清理墓葬1200余座。
苗圃北地:1980~1986年发掘到少量灰坑和170余座墓葬。
殷墟西区:1969年以来,清理殷墓约2000座。1981年在孝民屯西南发现一个保存完好的殷代车马坑。
1983年在孝民屯南发掘4座1条墓道的墓。1980年秋,安阳市博物馆在梅园庄南发掘到殷墓50余座。
小屯:近几年一直在妇好墓周围进行发掘,清理了一些已遭破坏的面积较大的建筑基址和几座随葬铜器的墓。
花园庄村南:1986年春,在花园庄村西、村南钻探到一条大沟,东接洹河,北与1959年钻探的大沟相接。此沟北起洹河,向南至花园庄村西南东折,与洹河相接,全长1700米。在花园庄村西南发现大量牛骨(主要是肢骨、下颚骨和肋骨),其中所占面积为40×18米,厚约1米。1986年在花园庄南地发掘 40余座殷墓。
大司空村:1980年以来,在豫北棉纺织厂内清理近300座墓葬,其中1座有2条墓道,另有车马坑2个。在大司空村南、村北共发掘殷墓150余座。
侯家庄南地:1981年春在此地进行大规模钻探,发现大量仰韶文化和殷文化的遗存及战国墓。同年秋,发掘1000平方米,发现殷代灰坑、灶和墓葬。
西北冈:1984年秋,发掘了带1条墓道的墓、中型长方竖穴墓座及祭祀坑4个。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长期的殷墟发掘,成绩辉煌,为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古代都城和殷商文化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