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安阳 >> 传统文艺 >> 文艺学术专栏 >> 浏览安阳

滑县大弦戏的起源与发展

2013/11/25 16:41:52 点击数: 【字体:

 
    大弦戏又称弦子戏,是一个古老而稀有的多声腔剧种,因伴奏乐器以三弦领头起板而得名,又因源于唐代宫廷“御戏”,故称大弦戏。一些唐宋大曲、宫廷音乐、原始剧目、古代的表演形式等,都在大弦戏中原汁原味地保留着。2006年,大弦戏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起源与发展

    河南省滑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戏曲之乡,目前有大平调、二夹弦、豫剧、曲剧、乐腔等剧种,各类表演团体40余个,为大弦戏的生存、传承、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

    据《河南戏曲老资料辑丛》、《滑县戏曲志》、民间小说《三唐传》等载述,滑县大弦戏源于唐高宗年间的宫廷,名为“杂耍班”(据说唐明皇得一皇子,出生后终日啼哭不止。他让宫中戏班演唱小曲,皇子破涕为笑,唐明皇大喜,遂将此曲赐名“耍孩子”),后流落民间在黄河中下游逐渐演变发展而成。最初主要演唱汉唐乐府曲、唐宋大曲、宋元杂剧、北曲等,演奏乐器以竹笛、笙、三弦为主,表演形式简单。宋朝时期,在表演风格上融入了开国皇帝赵匡胤创建的大洪拳架势,使大弦戏的表演更加古朴浑厚,场面激烈。到了元初,乐队引进了大铙、大镲、尖子号、螺号,同时由竹笛改换锡笛为主奏乐器,从而形成了今天粗狂激烈的舞台气氛。音乐也在原“乐府”曲牌的基础上,吸收了部分俗曲小令和其他剧种的某些成份,如“青阳腔”“石牌腔”“罗罗腔”“月儿高”“清水令”等发展而成。进入元末明初后,大弦戏已发展成一个规模剧种。

    滑县早在明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就有大弦戏活动的踪迹,明万历年间有规模较大的班社“公兴班”坐班滑县。清朝时大弦戏发展到了鼎盛时期,班社增多,仅汴梁一带就有十八班社,分“礼”“敬”“旺”三门,后来“礼”门去了山东,“敬”门流入滑县,“旺”门去向不明。“敬”门与“公兴班”合并,实力增强,影响较大,清光绪年间易名“大兴班”,1948年被冀、鲁、豫边区政府命名为“民众剧社”,1952年移交给滑县,并被命名为“滑县大弦戏剧团”。1969年与滑县豫剧团合并,大弦戏从此在全国销声匿迹。1979年,滑县大弦戏剧团又恢复了建制,大弦戏进入了挖掘、抢救、复苏期,有了较大发展,2004年被列入河南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首批试点项目。

    音乐唱腔和艺术特色

    大弦戏的唱腔结构为曲牌体,具有古朴刚烈、泼辣刚毅的风格,且曲牌繁多,按调可分为五大调和400余个唱腔曲牌。也可分文、武两类,文曲柔婉细腻、缠绵悱恻,武曲则高亢激昂、清丽激动,形成了一个极其丰富的唱腔体系。

    大弦戏历史悠久,传统剧目众多,仅擅长演出的打、破、反、战、斩等一类的袍带戏和架子花脸戏就有200余部,主要有《平西辽》等“五平”、《雁门关》等“五关”、《燕青打擂》等“五打擂”和《牛头山》等“十二山”。

    大弦戏演员行当有五生、五旦,无花面之分,表演独树一帜,既有唐宫廷的痕迹,又有北方戏剧刚健挺拔、豪迈威猛之风,还有古杂技功底和宋太祖的大洪拳架式,形成了独有的手势、台步、架式、亮相的艺术风格,素有“李逵笑、敬德傲、张飞出场三不照”之说。

    大弦戏的脸谱讲究化妆细腻,人物性格分明,如秦琼红脸五道眉、敬德黑脸三块瓦、杨七花脸细而俊、张飞黑花倒丝钩、牛皋铜铃两竖眉等。主要伴奏乐器有三弦、锡笛、啰笛、大笛、竹笛、笙等。锡笛是独有乐器,并是主奏乐器;四大钐、尖子号、螺号等其他剧种也不多见,是为烘托现场气氛的配奏乐器。

    大弦戏常用来祭祀、庆典、敬神等,活动范围主要在豫北、鲁西、冀南等地区,特别是农村古庙会或亲人祭祀,常请大弦戏前去演出,那独特的表演技艺和刚烈泼辣、缠绵委婉的唱腔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目前在豫北等地特别是农村演出市场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创造良好传承环境

    大弦戏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它有着行云流水般的曲调,特别是独有的伴奏乐器锡笛,其乐调委婉动人,伴奏和唱腔在不同的音阶上滑行,组成动人的和声,这是唐宋大曲的魅力,也是大弦戏的绝妙之处。它之所以能延续至今,民间艺人的作用极为重要。他们当中有很多人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但正是在这些人一代又一代言传身教、创新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特点。13岁就开始学唱大弦戏、今年已近70岁的原滑县大弦戏剧团团长、大弦戏代表性传承人韩庆山说:“大弦戏是一个细腻到极致也粗狂到极致的剧种。腔调韵律一波三折,荡气回肠,细起来就像箩面雨,粗起来就像山崩地裂。”

    大弦戏是全国的稀有剧种,也是濒危剧种,亟待保护和抢救。大弦戏的现状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领导、专家和有识之士的担忧和重视,滑县县委、县政府及宣传文化部门对这一千年戏曲也加大了保护力度,给这一古老剧种的传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从1979年起,韩庆山连续组织排演了《封神榜》、《女儿国》等多出新戏,还同时用以团带校的方式办戏校,接连培养了3批100多名功夫过硬的学生。大弦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大大激发了大弦戏演员的积极性,他们走城市、串乡村,给广大观众送去欢乐。韩庆山目前正在忙于整理老艺人的录音资料,他表示:“在我有生之年,想再收几十个学员,把自己掌握的300多个曲牌传给年轻人,决不能让这一千年剧种在我们这一代手中失传。”巫西群 李俊 王琳琳【原标题:千年大弦奏响唐宋音韵】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华音网 2009-03-31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内黄落儿腔的价值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