煬讳锟梿ㄦ嶃佸瀮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安阳 >> 传统文艺 >> 文艺赏析 >> 浏览安阳

淮调:戏曲百花园的奇葩(2)

2013/11/13 14:28:09 点击数: 【字体:

    直至清朝康熙年间,经过千余年的文化浸透,淮调才开始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大江南北到处都有淮调的踪迹,不仅在民间广为流行,还开始走进官府州衙,其中,河南、河北各地的府衙及军队中已多唱淮调,除官衙公办戏班外,民间私办的淮调班也较为普遍。如彰德府的头皂班(刑警)、二皂班(内勤)、西营班(驻军)都蓄有淮调班,被称作上三班。当时曾出现了如名花脸大头王,名旦角天保、名小生杨凤山等一批在社会上很有影响、身怀绝技的名演员。群众流行有顺口溜:《夜看兵书》大头王,火暴连天数二壮,舍了爹,舍了娘,舍不了天保《反西唐》。之后相继出现的名演员还有马柏锁、两合土、郭德胜、老遂成等。民间淮调如安阳县都里、辛村、北郭和林州市东岗等地都有自己的淮调班社。

    随着淮调艺术的成熟和繁荣,专事戏曲教育传承的科班(窝班)也在各地接踵兴起,其中,最有影响的如内黄县孟庄傅老桃淮调班,自清朝乾隆年间办班到中华民国初年,延续办了13科,培养了一大批淮调艺术人才,如张志山、高运成、刘玉林、四黑脸、三声炮都名噪一时。

    淮调在盛行期间,艺人们还组建了淮调行会,会所设在安阳城东南隅的郎神庙内,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淮调各班云集于此,典礼祭祀,演唱3天。清朝咸丰年间,杨老庆任最后一届会首时,曾集资修葺郎神庙。淮调演员一般要经过正规训练,班规十分严格。学旦角的男演员生活上一律模仿女人的习性,平时穿女人衣服,吃住赶场不准和男演员在一起。遇客人要主动回避,如有越规,必当受罚。

    中华民国期间,淮调逐渐走向衰落,到抗日战争时期,仅剩下秦永现领着的一个职业剧团演出于漳河两岸。新中国成立后,汤阴县、内黄县、鹤壁市等地先后成立了淮调专业和业余剧团,并增加了女演员。后来大多剧团解体或改唱豫剧。1979年,在一些老艺人的呼吁下,安阳县淮调剧团重新独立,成为该剧种在全国唯一的专业文艺表演团体。

    绝活:难得一见耍獠牙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省戏剧家协会会员王玉霞,于1979年随团学艺,在老艺人马贵清、王少顺的指导下,主攻文武小生,代表剧有《吕布戏貂蝉》、《刘备招亲》、《金玉奴》等。她说,除了非同一般的武戏,淮调的唱腔高亢粗犷、质朴健朗,有着独特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在表演上,淮调保留了许多早期戏曲的表演态势和绝活。如《殷蛟下山》剧目中,殷蛟耍獠牙即是其中之一,獠牙乃取自大野猪或老母猪的犬牙制作而成,长二寸余。早期艺人为了在戏中更好地表现人物凶狠的特点,往往需要在嘴里含上8个长长的獠牙。同时,为了不让獠牙掉出来,事先要在獠牙里灌满铅,以使獠牙的重量集中在后部。在演出中,不需要表现其凶狠一面时,表演者要把8个獠牙全部收入嘴中,而需要时,则依靠舌尖和牙关节等部位搅动,将8个獠牙推出并做出各种姿态,或收或吐,或牙尖相交,或两牙相击,一系列的动作、表情把花脸的凶狠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瞠目结舌,不愧为一种难以掌握的表演技巧。耍獠牙时配以大铙、尖子号的伴奏,马上就能把现场的气氛推向高潮。

    上演淮调,乐队伴奏也很重要。主弦乐器伴奏高拉低唱,其调式为D调,乐器有大弦、二弦、三弦、 尖子号以及大梆子等。尖子号是淮调保留比较古老而独特的伴奏乐器。其状如喇叭细而长,为铜质,总长1.5米,下有号碗,上有号嘴,声音尖细嘹亮,可上下滑动,不能吹单音阶,一般用4把或6把,配合打击乐,吹出尖利、简约的音符,极能烘托气氛,震撼心魄。此外,大梆子很有特色,长约0.6米,中段粗,两端渐细,与中段开一长方口,中间掏空,打出的音色浑厚有力。打击乐器则配有四大扇、锣、鼓、钹等,主要用于将帅出征和挂帅行军等大场面,以烘托演出中将帅八面威风的气氛,听起来红火热闹、气氛欢快。

    孙国计曾带领剧团参加河南省首届民间戏曲会演,获得金鼎奖,并多次在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录制节目。他说,淮调以激昂慷慨、大气磅礴为特色,在地方戏曲中,它的唱腔丰富多变,有近似怀梆的特点,但伴奏乐器又与大平调有诸多相同之处,是具有独特性的剧种。细细品味淮调,不得不为其特有的艺术价值所折服。同时,淮调对当地政治、文化、民俗艺术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为河南戏曲历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观众聚精会神听戏。

    传承:期待淮调永远传唱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从班社林立到现在的一棵独苗,当年唱响中原大地的淮调已不复昨日辉煌。目前,安阳县淮调剧团有固定人员20人,临时人员29人,演职员平均年龄为41岁。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剧团都走街串巷,支起台子、敲锣打鼓忙演出。一旦听说哪里有庙会,剧团就会及时和当地联系,希望能够搭台表演。

    由于种种原因,淮调剧团的前景不容乐观,仅仅凭借演出收入已无法支撑剧团的正常运转,许多优秀演员不得不转行,离开心爱的淮调剧团,由此造成了演出质量下降,大量传统剧目流失,耍獠牙、耍蛤蟆等有价值的表演绝活逐渐流失,大本腔、讴的唱法等独门绝技已经失传,淮调保护与传承刻不容缓。

    安阳县文化旅游局局长牛建国告诉笔者,安阳县委、县政府为了保护淮调,专门设立扶持基金,开展戏曲比赛、定期举办演出活动,发展壮大淮调剧团,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他们还努力为剧团引进人才,引导剧团走出去,并提供相应的补助,争取以演出质量来赢得观众,在艺术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上求突破,形成文化品牌。“光靠我们的努力还远远不够,希望有更多的社会群体关注并加入保护和发展淮调的行列中,让淮调散发出持久的艺术魅力。”牛建国说。

    淮调历史悠久,影响力大,至今传承谱系清晰。 300多出传统剧目,内容虽有所不同,但却充分反映出忠、孝、节、义、信的传统美德。每一出戏的主题都相当突出,从戏的本身内容都能够显现出背后深刻的思想意识,加上本身强烈的故事性、丰富的语言和动听的音乐,又显示了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千余年的历史积淀,尤其是近300年的发展,淮调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有着广阔的民间文化空间,积累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内容,往往一句唱词,一个动作,就成为当地的一份文化遗产。

    几经兴衰,几多欢笑,淮调保护与传承工作任重道远。穿越千年的尘烟,笔者希望淮调将永远植根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永远传唱!

    《封神榜》剧目演出现场。

    《皇逼宫》剧目演出现场。

    演出后台伴奏现场。作者:李昌奇 王海民【原标题:淮调:戏曲百花园的奇葩】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安阳日报 2011年9月17日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大平调:中原大梆戏唱古今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
缃戠珯棣栭〉鍏充簬鎴戜滑鑱旂郴鎴戜滑瀹㈡埛鏈嶅姟鏈嶅姟鏉℃浜烘墠鎷涜仒浼氬憳娉ㄥ唽绔欏唴鍏憡鍏嶈矗澹版槑鎰忚鍙嶉
Copyright© 2011 hnyingxi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鍦板潃锛� 娌冲崡鐪侀儜宸炲競閲戞按璺�305鍙� 閭紪锛�450008
鐢佃瘽锛�0371-86663763 浼犵湡锛�0371-86663763 鐢靛瓙閭欢锛歽xhenan163@163.com
璞獻CP澶�11032303鍙�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