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至清朝康熙年间,经过千余年的文化浸透,淮调才开始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大江南北到处都有淮调的踪迹,不仅在民间广为流行,还开始走进官府州衙,其中,河南、河北各地的府衙及军队中已多唱淮调,除官衙公办戏班外,民间私办的淮调班也较为普遍。如彰德府的头皂班(刑警)、二皂班(内勤)、西营班(驻军)都蓄有淮调班,被称作上三班。当时曾出现了如名花脸大头王,名旦角天保、名小生杨凤山等一批在社会上很有影响、身怀绝技的名演员。群众流行有顺口溜:《夜看兵书》大头王,火暴连天数二壮,舍了爹,舍了娘,舍不了天保《反西唐》。之后相继出现的名演员还有马柏锁、两合土、郭德胜、老遂成等。民间淮调如安阳县都里、辛村、北郭和林州市东岗等地都有自己的淮调班社。
随着淮调艺术的成熟和繁荣,专事戏曲教育传承的科班(窝班)也在各地接踵兴起,其中,最有影响的如内黄县孟庄傅老桃淮调班,自清朝乾隆年间办班到中华民国初年,延续办了13科,培养了一大批淮调艺术人才,如张志山、高运成、刘玉林、四黑脸、三声炮都名噪一时。
淮调在盛行期间,艺人们还组建了淮调行会,会所设在安阳城东南隅的郎神庙内,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淮调各班云集于此,典礼祭祀,演唱3天。清朝咸丰年间,杨老庆任最后一届会首时,曾集资修葺郎神庙。淮调演员一般要经过正规训练,班规十分严格。学旦角的男演员生活上一律模仿女人的习性,平时穿女人衣服,吃住赶场不准和男演员在一起。遇客人要主动回避,如有越规,必当受罚。
中华民国期间,淮调逐渐走向衰落,到抗日战争时期,仅剩下秦永现领着的一个职业剧团演出于漳河两岸。新中国成立后,汤阴县、内黄县、鹤壁市等地先后成立了淮调专业和业余剧团,并增加了女演员。后来大多剧团解体或改唱豫剧。1979年,在一些老艺人的呼吁下,安阳县淮调剧团重新独立,成为该剧种在全国唯一的专业文艺表演团体。
绝活:难得一见耍獠牙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省戏剧家协会会员王玉霞,于1979年随团学艺,在老艺人马贵清、王少顺的指导下,主攻文武小生,代表剧有《吕布戏貂蝉》、《刘备招亲》、《金玉奴》等。她说,除了非同一般的武戏,淮调的唱腔高亢粗犷、质朴健朗,有着独特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在表演上,淮调保留了许多早期戏曲的表演态势和绝活。如《殷蛟下山》剧目中,殷蛟耍獠牙即是其中之一,獠牙乃取自大野猪或老母猪的犬牙制作而成,长二寸余。早期艺人为了在戏中更好地表现人物凶狠的特点,往往需要在嘴里含上8个长长的獠牙。同时,为了不让獠牙掉出来,事先要在獠牙里灌满铅,以使獠牙的重量集中在后部。在演出中,不需要表现其凶狠一面时,表演者要把8个獠牙全部收入嘴中,而需要时,则依靠舌尖和牙关节等部位搅动,将8个獠牙推出并做出各种姿态,或收或吐,或牙尖相交,或两牙相击,一系列的动作、表情把花脸的凶狠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瞠目结舌,不愧为一种难以掌握的表演技巧。耍獠牙时配以大铙、尖子号的伴奏,马上就能把现场的气氛推向高潮。
上演淮调,乐队伴奏也很重要。主弦乐器伴奏高拉低唱,其调式为D调,乐器有大弦、二弦、三弦、 尖子号以及大梆子等。尖子号是淮调保留比较古老而独特的伴奏乐器。其状如喇叭细而长,为铜质,总长1.5米,下有号碗,上有号嘴,声音尖细嘹亮,可上下滑动,不能吹单音阶,一般用4把或6把,配合打击乐,吹出尖利、简约的音符,极能烘托气氛,震撼心魄。此外,大梆子很有特色,长约0.6米,中段粗,两端渐细,与中段开一长方口,中间掏空,打出的音色浑厚有力。打击乐器则配有四大扇、锣、鼓、钹等,主要用于将帅出征和挂帅行军等大场面,以烘托演出中将帅八面威风的气氛,听起来红火热闹、气氛欢快。
孙国计曾带领剧团参加河南省首届民间戏曲会演,获得金鼎奖,并多次在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录制节目。他说,淮调以激昂慷慨、大气磅礴为特色,在地方戏曲中,它的唱腔丰富多变,有近似怀梆的特点,但伴奏乐器又与大平调有诸多相同之处,是具有独特性的剧种。细细品味淮调,不得不为其特有的艺术价值所折服。同时,淮调对当地政治、文化、民俗艺术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为河南戏曲历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观众聚精会神听戏。
传承:期待淮调永远传唱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从班社林立到现在的一棵独苗,当年唱响中原大地的淮调已不复昨日辉煌。目前,安阳县淮调剧团有固定人员20人,临时人员29人,演职员平均年龄为41岁。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剧团都走街串巷,支起台子、敲锣打鼓忙演出。一旦听说哪里有庙会,剧团就会及时和当地联系,希望能够搭台表演。
由于种种原因,淮调剧团的前景不容乐观,仅仅凭借演出收入已无法支撑剧团的正常运转,许多优秀演员不得不转行,离开心爱的淮调剧团,由此造成了演出质量下降,大量传统剧目流失,耍獠牙、耍蛤蟆等有价值的表演绝活逐渐流失,大本腔、讴的唱法等独门绝技已经失传,淮调保护与传承刻不容缓。
安阳县文化旅游局局长牛建国告诉笔者,安阳县委、县政府为了保护淮调,专门设立扶持基金,开展戏曲比赛、定期举办演出活动,发展壮大淮调剧团,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他们还努力为剧团引进人才,引导剧团走出去,并提供相应的补助,争取以演出质量来赢得观众,在艺术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上求突破,形成文化品牌。“光靠我们的努力还远远不够,希望有更多的社会群体关注并加入保护和发展淮调的行列中,让淮调散发出持久的艺术魅力。”牛建国说。
淮调历史悠久,影响力大,至今传承谱系清晰。 300多出传统剧目,内容虽有所不同,但却充分反映出忠、孝、节、义、信的传统美德。每一出戏的主题都相当突出,从戏的本身内容都能够显现出背后深刻的思想意识,加上本身强烈的故事性、丰富的语言和动听的音乐,又显示了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千余年的历史积淀,尤其是近300年的发展,淮调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有着广阔的民间文化空间,积累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内容,往往一句唱词,一个动作,就成为当地的一份文化遗产。
几经兴衰,几多欢笑,淮调保护与传承工作任重道远。穿越千年的尘烟,笔者希望淮调将永远植根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永远传唱!
《封神榜》剧目演出现场。
《皇逼宫》剧目演出现场。
演出后台伴奏现场。作者:李昌奇 王海民【原标题:淮调:戏曲百花园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