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大平调,西路平“五世梨园、三代名优”的“张派”可以说是众所周知的百年老字号;谈到浚县大平调,“张派”第五代传人张玉琴更是以其唱腔清醇、身段优美被群众称作大平调戏曲的“第一青衣”,享誉晋东、鲁西、冀南、豫北。
张玉琴1942年4月出生于滑县王庄乡高郎柳村一个梨园世家。那时,张家已经是四世梨园了。张玉琴的高祖张润田、曾祖张泽厚都是大平调艺人。其祖父张兴明,奶名“黑妞”,艺名“黑大旗”,工大、二红脸,文武双全,唱工精湛,身段考究,造型优美。代表剧目有《哭头》、《反徐州》、《下高平》、《辕门斩子》等,驰名豫北三府。张兴明曾于清光绪年间任浚县头皂大平调戏班掌班,民国十一年(1922),应聘到卫辉同乐大平调班任领衔主演。其父张发旺,艺名“道妞”,工红脸。七岁学戏,八岁登台,十六岁成名。解放后先后任延津、濮阳、浚县大平调剧团行政或业务领导、兼领衔主演。张发旺唱作俱佳,以嗓音洪亮、吐字清晰、身段优美、文武皆能、多才多艺而盛名豫北、鲁西,人称大平调剧种的“红脸泰斗”。张家几代艺人的艺术实践、演艺锤炼,逐渐形成了“声腔亮润、身段优美、文武皆能”的“张派”艺术风格。
张玉琴生在戏班,长在戏班,从小耳濡目染深受大平调艺术的熏陶。8岁正式随父亲在延津县大平调剧团学艺,父亲把“张派”艺术的传承全部寄希望于她这个张家独生女,对她要求特别严格。张玉琴自入班学艺那天起,就踏上了继承“张派”演艺、传承大平调艺术的道路。那时刚解放,正是剧团由旧式班社向人民团体过度的时期,团里条件还很差,年幼的她就跟着大人拉着板车或推着独轮车跋涉在豫北大地。剧团演出,张玉琴就跟其他学徒一样上把子或娃娃角儿。不演戏时,她就在父亲的指导下练功。早上天不亮就跟着父亲到村郊野外喊腔,天亮就练跑场、下腰、拿顶、下叉、蹲马步、过前桥等戏功,晚上住戏还要练一阵功。有时练功练的她腿疼得站都站不住,但是她从没有喊过苦叫过累,咬紧牙坚持着,坚持着。最让她作难的是学唱段儿,她入班学戏前没有进过一天学校的门儿,一字不识,自己读戏词背戏词根本不可能,没有好办法,只有她父亲教一句她学一句,一遍记不住,就两遍、三遍……,等到一段唱词记下来了,父亲就给她讲述戏本的故事,拆讲戏词的意思,再一句一句教她清唱。等到她基本功练的差不多了,喊腔唱段有模有样了,父亲开始教她学戏角儿了。她学的第一本儿戏是《三娘教子》,首先记戏词,知剧情,懂戏词的意思。然后跟着父亲先从唱腔的一字一板的行腔润调,到表演的一招一式的举手投足、眉目传情学习,“张派” 最注重和讲究的就是声腔和身段,她就一遍遍地苦学,直到父亲认可。然后她在父亲的指导下从戏内到戏外,从前场到后台,从戏中的王春娥到生活中的自我感悟戏、感悟角色。一本《三娘教子》,她整整学了两年,在多次台下试演直到她父亲满意后,10岁那年她终于以主角儿的身份登台演出了,没想到一炮走红,她一下子成了小名角儿。《三娘教子》也成了她的代表剧目,后来还成了浚县大平调的保留剧目。
1960年,延津大平调被精简下放,张玉琴随父亲到濮阳大平调剧团演了两年,1962年父女俩一起调到浚县大平调剧团,他们又回到了先辈曾经掌班扬名的热土。此后张发旺在浚县大平调倾情献艺、精心授徒,一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张玉琴牢记父志,一直用实践传承和发扬“张派”艺术,用真情挚爱着浚县大平调剧团,用行动追随着大平调艺术。
二十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是张玉琴的艺术道路上的一个巅峰。这一时期,浚县大平调剧团名角荟萃,老一代有张发旺、王凤林、于正声、林振远等,年轻演员有李德平、宋德庆、马卿相、王爱英、大花(王素兰)、小花(李凤霞)等,张玉琴在跟老一代演员学戏的同时,经常跟几个师兄及同龄演员切磋,演技日益成熟,越来越得到戏曲同仁和观众的认可、欣赏。1959年,她参加了河南戏曲大赛,在参演剧目《白玉杯》饰皇姑,一举获得个人表演一等奖;1963年参加安阳地区戏曲汇演,在参赛剧目《铡美案》中饰秦香莲,荣获个人表演一等奖;1964年参加安阳地区现代戏汇演,在参演剧目《春水长流》中饰水莲,荣获个人表演一等奖。
1969年,浚县大平调剧团与浚县豫剧团合并,除李德平、宋德庆几个人留到豫剧团之外,张玉琴和其他大平调演员都被下放到了安林煤矿等企业。1974年浚县大平调剧团恢复,张玉琴又回到大平调戏曲的舞台上。这时候,浚县大平调剧团移植排演了样板戏,张玉琴在戏中饰演了一些现代角色。1978年起,浚县大平调开始恢复上演古装戏,张玉琴饰演角色更多了,戏路更宽了,她迎来了艺术人生的新的春天,并唱响了豫北、冀南、晋东、鲁西四省数十个县市。这时,张玉琴从艺已经30多年,她在继承“张派”声腔、表演方面艺术精髓的同时,逐渐形成了独具风韵的艺术风格,并达到了她艺术的顶峰。张玉琴行腔如行云流水,稳中见奇,字正腔圆,委婉清丽,甜润细腻,低沉似坠深谷幽幽回响,高昂若透层云铮铮激荡。对装饰音的演唱清晰而华丽,特别是对半音符的演唱技能更是精准,为大平调的青衣声腔艺术平添了几分凄婉秀美,堪称一绝。表演功底深厚,身段造型稳健,落落大方直取率真。
二十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浚县大平调可以说是演一处响一处,张玉琴更是唱一方红一方。1978年,她(剧中饰李半月)和李德平(剧中饰胡进)、王爱英(剧中饰春草)搭档演出的《春草闯堂》在新乡市新乡县剧院连演两个月,一个1600多个座位的剧院竟然场场爆满,新乡市民为了看戏,找熟人、托关系买票,有时竟然出现了工人不上班、学生不上课的现象,最后剧团被“赶出”新乡市。她主演的《审子辨奸》在沁阳、南乐等地演出,台下喝彩声不断。1979年春,浚县大平调剧团在安阳市解放剧场演出,下午是她和李德平主演的《破洪州》,晚上是她和李德平主演的《铡美案》,连演1个月,场场爆满,中间她嗓子唱哑了,剧场也不许换人,演出合同续了几次,下个台口来人催了多次,才结束了安阳的演出。
张玉琴文化很低,用句夸张的话说是一字不识,可是她凭着刻苦坚韧、苦学死记会戏一百多本,主演六十多本,塑造古今不同时代、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一百多个。她的代表剧目有《铡美案》、《王宝钏》、《三娘教子》、《审子辨奸》、《破洪州》、《贺后骂殿》。张玉琴主工青衣,善演悲剧,人称她是大平调戏曲里的“崔兰田”,扮演角色多是穷苦善良、多灾多难却又勇于反抗,敢于斗争,坚韧不屈的悲剧女性。如《铡美案》中的秦香莲、《王宝钏》中的王宝钏、《三娘教子》中的王月娥、《白毛女》中的喜儿、《盼儿记》中的兴芹等。尤其是在塑造秦香莲这一艺术形象中,她借鉴张君秋版“秦香莲”的“矜持中的悲戚”和小白玉霜版“秦香莲”的“柔弱中的悲凄”的同时,在激昂、直白的大平调舞台上,按自己对这个生命最深入的解构,完成了这个质朴中含有无尽悲辛的角色的塑造。她不怯懦,在“上前我把军爷拦”中表现出一种临危不惧;她不柔弱,在“不告天来不告地”中眼睛也能喷出火来;她不卑微,在“金枝玉叶到堂前”中定要刻意保持自己的尊严。她是一个可历千辛万苦的强者,也是一个被遗弃、被践踏的弱者;她是一个纯朴善良、忍让屈从的受难者,也是一个不能避开、咬牙禁受的不屈者……朴实、朴直、朴厚、朴质,塑造出中原大地最真实、最本色的,观众最喜欢、最同情的秦香莲。她兼工刀马,特别是饰演《破洪州》中的穆桂英,最具“张派”的“声腔亮润、身段优美、文武皆能”传统风格。她还兼演老旦,如《斩杨延景》、《雏凤凌空》中饰佘太君,《沙家浜》中饰沙奶奶,《红灯记》中的李奶奶等。
张玉琴自己说,从艺以来有两个时期使她最痛心。一是“文革”时想演戏不让演憋的慌。1969年至1974年,浚县大平调剧团与浚县豫剧团合并,除李德平、宋德庆几个人留到剧团外,张玉琴和其他大平调演员都被下放到了安林煤矿等企业,作为演员、又是名演的张玉琴,不能登台演戏,那四、五年憋的嗓子、胳膊、腿儿都是痒的。二是演戏没有好搭档窝的慌。1985年8月至1987年6月,由于多种原因,那时浚县大平调分成两个剧团,张玉琴和其师兄李德平各带一个团。舞台上没有好搭档,演出缺乏激情,演不出精彩剧目,一直到两团合并,师兄妹继续搭档,才算是舒心了。
张玉琴和其师兄李德平、宋德庆等“张派”弟子一起,传承发扬“张派”艺术,并用自己的艺术赢得戏曲同仁和广大群众的认可和好评,创造出一个个大平调戏曲经典。李德平工黑净,宋德庆工红脸,张玉琴工青衣,这是大平调的三大角儿,加以他们都出类拔萃,堪称大平调剧种“金三角儿”,浚县大平调剧团多少年来都以强大的演出阵容、精美的演出质量,处于大平调戏曲的领军地位。1963年,浚县大平调参加安阳地区戏曲汇演,参赛剧目《铡美案》,张玉琴饰秦香莲,李德平饰包拯,宋德庆饰陈世美,三人的黄金搭档,一举夺得四个一等奖,即张玉琴、李德平、宋德庆三人的个人表演一等奖和集体表演一等奖,从而使浚县大平调名声大振,他们三人联袂的《铡美案》成了大平调戏曲的经典,且成为浚县大平调剧团的保留剧目。此后,张玉琴和李德平搭档的《破洪州》(张玉琴饰穆桂英、李德平饰杨宗保)、《春草闯堂》(张玉琴饰李半月、李德平饰胡进)、《白毛女》(张玉琴饰白发喜儿、李德平饰大春)、《盼儿记》(张玉琴饰兴芹、李德平饰大犟),与宋德庆搭档的《沙家浜》(张玉琴饰沙奶奶、宋德庆饰郭建光),无不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好剧目,成为浚县大平调的代表剧目。
张玉琴的很多经典剧目和精彩唱段都被省市电视台、电台录制并播放。1978年,她的《雏凤凌空》中饰佘太君的唱段被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录制并播放;1982年她主演的《铡美案》见皇姑一折被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录制并播放;1990年,她主演的《盼儿记》被河南电视台录制并播放。她的《三娘教子》、《斩杨延景》、《红云岗》、《白毛女》、《沙家浜》、《审子辨奸》等剧目或唱段被市县电台录音并经常播放。
张玉琴是国家三级演员。她与浚县大平调剧团相濡以沫数十年,一直是剧团的领衔主演,还先后担任业务团长、团长、团党支部书记等行政职务。她德艺双馨,数十年来,为了浚县大平调剧团的繁荣和发展,她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倾情献艺;为了大平调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扬,她勤奋学习、精益求精、诲人不倦。她在自己演好戏的同时,非常热衷对大平调艺术的传承,关心青年演员的成长,对她们严格要求,毫不保留的传授“张派”艺术。她的早期弟子任效仙、刘九竹等都是浚县大平调的知名演员。1997年她光荣退休,由于身体原因,没法再跟团演出,但是她仍坚持在家传艺授徒,近几年收的弟子郑俊杰、牛长平也都成了大平调戏曲的后起之秀。
“五世执着百余年,三代名优美名传。巾帼学艺承衣钵,玉影琴音芳梨园。”这首小诗是对“张派”艺术的赞美,更是“张派”传人张玉琴艺术风格的写照。【原标题:张玉琴:玉影琴音芳梨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