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安阳 >> 传统文艺 >> 文艺赏析 >> 浏览安阳

大平调:中原大梆戏唱古今(3)

2013/11/13 11:42:30 点击数: 【字体:

  清乾隆十五年,地方志记载,“自清乾隆五十年(1786年)一直有西路大梆戏。”更为详实的文献史料,是清光绪十三年,即1887年之后。“清光绪年前,浚县西街有个叫端木光仁的人,是端木子贡后裔,是国子监贡生,它在家蓄养大梆戏戏班,俗称端家班。”李景星称,“端家班的领班主演便是张玉琴的先祖张润田。”

  张润田是西路大平调知名演员张法旺(道妞)的曾祖父,张润田父子演艺精湛,念唱俱佳,使得端家班红极一时。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浚县办起了“头皂大梆戏戏班”,领班主演是张法旺的父亲张兴明,小名黑妞,其“唱腔宏亮,吐字真切,音韵圆满,戏功高深,表演精湛”,颇享盛名,被誉为“黑大旗”。1934年,浚县南街朱老文和北街李老景合伙,办起了西路大平调“小梆戏”戏班。郑海军解释说:“之所以叫小梆戏,不是因为乐器与调式有所改变,而是因为演员都是小孩子,最大的年仅16岁。”主要演员有王枫林、陈广皂(旺妞)、王道修等。“小梆戏”戏班的演出活动一直延续到1947年。

  据不完全统计,清末以来,浚县西路大梆戏班社就有14个,此起彼落,兴亡交替,从未间断,小唱班更是多达100多个。1949年11月,为区别于其他唱法,“大梆戏”更名“大平调”。

  在浚县,源于清代的西路大平调自诞生之日起,就有一个数百年不变的规则:七东八西莫乱窜,韵调不同把脸翻。意思是说,当时已有七个东路大平调和八个西路大平调在活动,并且形成了严格的东、西路之分,而且东、西路的分界主要是音乐唱腔不同,告诫演员不要乱串班,否则观众是不买账的。正是这则数百年不变的诂训,才让西路大平调至今仍保持着最原始的唱腔与表演方式。

  李景星说:“如果说要给浚县大平调著书立说,那么张玉琴一家七代的从艺经历,就是一部完整的西路大平调史。”(侨报特约记者王永记)【原标题:大平调:中原大梆戏唱古今】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侨报网 2013-08-12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