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又作“偏信则废,兼听则明”。这则成语典故出自内黄历史名人魏徵。
【释义】指要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偏信单方面的话,必然会犯片面性的错误。
【典故出处】《新唐书•魏徵传》: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徵曰:“何谓明君、暗君?”徵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贞观二年,唐太宗问魏徵:“什么叫圣明君主,什么是昏暗君主?”
魏徵回答说:“圣明的君主能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昏暗的君主则偏听偏信。”他接着举例说:过去唐尧、虞舜治理天下,广开四方门路,招纳天下人才,听取解各方面的情况,因而能无所不知,象共工、鲧、欢兜这样的坏人不能蒙蔽他;花言巧语的奸佞小人也不能迷惑他。秦二世却不是这样,他深居宫中,隔绝贤臣,疏远百姓,偏信赵高,直到天下大乱,百姓叛离,他还不知道。梁武帝偏信朱异,到侯景兴兵作乱,围攻都城,他还浑然不知。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到了各路反隋大军攻掠城邑时,他竟然还在忘乎所以的寻欢作乐。由此可见,君主如能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采纳臣子的忠言,那么,权臣就不能蒙上蔽下,百姓的意见也就能传递给国君了。
唐太宗很赞赏魏徵的意见。
这一年正好发生了一件事情,隋朝降将郑仁基的女儿非常漂亮,唐太宗准备纳她为嫔妃,并且发出了诏书,备好了聘礼。魏徵知道郑家早已把这个女子许配给了陆家,只是还没有过门,就赶紧向唐太宗进谏说:“皇上乃是百姓的父母,应该忧百姓所忧,乐百姓所乐。如今,郑家的女儿已经许配给了陆家,皇上竟不加询问就要纳她为妃,如果传到社会上,那会是啥影响啊。”唐太宗听了大吃一惊,马上停止派使者前往册封。
可是,大臣房玄龄、温彦博、王珪、韦挺等都 说:这个女子并没有出嫁到陆家,况且皇帝的诏书都已经发出去了,册封的事不能半途而废。
这时候,陆家也上书否认郑女是陆家未过门的媳妇。
唐太宗感到迷惑不解,有些拿不定主意。
魏徵经过调查研究,知道郑女确是早在小时候就已许配到陆家,陆家和郑家都惧怕得罪皇上而受到责罚,所以就极力否认这门亲事。魏徵把调查的情况如实向唐太宗作了汇报,唐太宗立即停止了册封,把那位女子退还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