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县木版年画代表作之一:族谱
河南滑县木版年画历史悠久,创始于明朝初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据历史记载,明代从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山西省洪洞县大规模移民至滑县达七次之多。相传,洪洞县的一位民间老艺人韩朝英(1476-1537年),因为家境贫寒,穷困潦倒,丁多田少,也于1506年跟随大规模移民一起,举家迁往滑县。
韩朝英老艺人心灵手巧、善于钻研,巧妙地将本地的风俗习惯和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盼融入画中,开创了风格独特的木版年画,题材多为民间信仰和祭祀祖先之类的内容,而且画风新鲜,又迎合了当地风俗,颇受乡邻喜爱,成为大家年节时争相张贴的画符。韩家的木版年画生意日渐兴旺。
滑县木版年画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它是一种民间独特艺术风格和强烈地方特色的木版彩绘艺术珍品,主要以人物、神话、吉祥、福、财、喜、寿为主要内容,以家族族谱、中堂,对联等为表现形式,种类多达上万。在绘画风格上,全部采用人工着色、彩绘,颜料大多是用水稀释过的,以工笔、水墨为主,色彩和谐,人物造型鲜活。此外,滑县木版年画还有一种“文气”,即它把字和画结合得非常好,多把对联、横批与图画连在一起,字画相配,文雅大气。
滑县木版年画从创始至今,也是历经沉浮,清朝乾隆年间名气最大,出现了以韩风岐、韩凤仪、韩凤祥为代表的“兴隆号”、“兴义号”、“兴盛号”三家大型木版年画作坊,在山东、山西、安徽等地有较高的知名度。每年腊月,各地客商蜂拥而来,争相要货,但由于生产较慢,许多后来的客商要等十天以后才能取到货。到了民国时期,由于连年战乱,滑县木版年画由鼎盛时期年产百万张逐渐减少到50万张。
“文革”开始后,滑县木版年画惨遭灭顶之灾,不计其数的珍贵雕版被砸被烧,也有不少人不忍毁掉老祖宗传下来的技艺,将印版偷埋于地下,或藏于房顶之上,才使部分印版保留下来。后来,虽然木版年画的消费市场已风光不再,但其收藏和观赏价值却日益提升,好多古董商人跋山涉水来到滑县,收购年画刻板。
直到2006年,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来滑县调研时才重新发现了这一古老画种,并惊呼“它是一种失落的文化,中州大地上一个被遗忘的历史辉煌”。冯骥才说,滑县是半个世纪以来新发现的中国古板年画之乡,是艺术上完全独立的年画产地,是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今天已被遗忘的北方年画中心。从它的绘画技艺、刻板、构图、文字和画的结合,到它的印刷,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艺术体系。
2008年,滑县木版年画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滑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抢救保护滑县木版年画,专门成立了保护机构,明确“兴隆号”第26代继承人韩建峰为主要负责人,对木版年画进行深入挖掘整理,对一些残缺、腐烂的雕版进行修复整理,保持其固有的艺术特色。(巫西群 王俊光)【原标题:古老文雅的滑县木版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