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6月5日,郑州“欢迎省会迁郑委员会”成立,10月30日,郑州正式成为新省会。转眼间,省会由汴迁郑已经60年。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出于政治、经济、战略等考量,一批省份对省会进行大调整,黑龙江的省会由齐齐哈尔迁哈尔滨,吉林省会由吉林市移长春,安徽省会由安庆徙合肥,广西的省会由桂林搬南宁,江苏省会由镇江挪南京……
河南省会由汴迁郑,是在先贤寄托理想光芒中诞生、成长和历经风云的。六十载风云变幻,海内外给予太多的牵挂和关注。
六十年风雨历沧桑,一甲子岁月又轮回。一省之领袖的开封辉煌如过眼云烟,从极盛到凹陷,再从凹陷到隆起;郑州由解放时城区面积5.23平方公里、人口16.4万的小县城,而今一城独大,承载人口千万,辐射四方。如今,郑州、开封“双子星座”,成为河南经济增长极,这对血肉相连的姊妹城,“一体化”向世人施展着魅力。
郑州解放后便内定为省会
今年98岁的王均智,1951年任郑州市副市长,1954年6月兼任郑州“欢迎省会迁郑委员会”主任,1956年起任十多年的市长。用郑州市委老干部局调研处处长刘建中的话说,王均智是最有资格说道省会迁郑的“新闻发言人”、内幕知情人。
“1948年10月郑州解放后,省会迁郑就内定了。”至今对省会迁郑一事记忆犹新的王均智说,省里不少工程项目,如省农业机械厂(后改名郑州纺织机械厂)、省人民医院等,在省会1954年未迁前就建在了郑州。
河南省会由汴搬郑是全省乃至海外瞩目的大事,怎么会“神不知鬼不觉”地内定了呢?记者怀疑王均智年纪大记忆不清,于是到河南省档案局、郑州市档案局查史料。
历史记载印证了王均智的说法。据档案记载,1951年,河南省有关领导就已向政务院请求:“为适应河南省经济建设的需要以及加强对城市建设、工业建设和农村生产建设的领导,初步决定把省会由开封迁至郑州。”
1954年10月河南日报刊登的《省直机关郑州新址基本建成》新闻,才隐隐约约向社会透露出此前内定的实情:“这个工程于1951年就开始拟定初步计划,着手筹建。”
三个“推手”促使省会迁郑
郑州东南,2003年修建了以火车头为主题的世纪欢乐园,人们亲昵地称其为“火车头公园”;在郑州黄河大堤内丰乐园农庄,停放着曾在铁路线上奔驰的列车车厢,人们亲切地称它为“火车旅馆”;在市中心,还有座以火车头命名的体育馆。这些都无言地告诉人们:郑州是“火车拉出来的城市”。
60年间,郑州火车站实现了从“草窝棚”到“高铁时代”的华丽转变,也牵引着郑州“高铁速度”前进。
什么是省会迁郑的推手?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谢晓鹏,将省会迁郑的原因归结为三:一是地理环境及交通条件;后两点是经济及政治因素。
泛着波光的漕运,是古老中国最有效的通路。埋葬它的,是铁路。铁路成就了郑州,清代的张之洞和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是两个厥功至伟的人物,如不是他们,如今的郑州不知是何尊容。
郑州市档案局搜罗世界,开设的“郑州记忆”大型展厅,为人们复原历史。
1889年12月,湖广总督张之洞给清廷上了一道折子,要修建从卢沟桥至汉口的卢汉铁路(后改为京汉铁路),过黄河的大桥就选择“滩窄岸坚”的郑州邙山头,而非开封段黄河的“豆腐腰”。清廷准奏,京汉铁路就这样与开封擦肩而过。
1903年卢汉铁路郑县站建成,汴洛铁路(后改为陇海铁路)工程局设于郑。1906年和1908年,京汉、陇海铁路相继通车。就这样,小小郑县城一屁股坐在了全国无以取代的交通枢纽位置,在政治、经济版图上崛起已是大势所趋。
1952年10月31日,毛泽东视察京汉铁路郑州黄河大桥,对铁道部长滕代远说了一句颇为沉重的话:“这桥老了,也是外国人修的,我们一定要用自己的桥。”也是在这天,毛泽东看着用席棚搭起的郑州火车站候车厅沉重地说:应该把郑州车站建成远东最大、最完善的车站。此后,“郑铁”扩张一发不可收拾,郑州北站一跃成为亚洲最大的铁路编组站……
谢晓鹏说,随着郑州铁路交通枢纽地位的形成,开封交通的相对劣势更加凸显出来。加上开封地段黄河已成“悬河”,开封的安全隐患始终无法摆脱。1194~1949年的750多年间,黄河在开封境内决溢达338次,使开封城15次被洪水围困,数次遭灭顶之灾。这样频繁的黄河水患,不能不影响到开封的城市发展,进而使开封在与郑州的省会竞争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
经济及政治因素,是省会由汴迁郑的又两大推手。郑州周围矿产资源丰富,蕴藏量大,分布广,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价值。“一五”期间,郑州被确定为国家重要工业基地和中南区9个重点建设城市之一,国家和省重点项目在郑州“千树万树梨花开”。而开封境内,当时探明的矿产资源相对缺乏,加上黄河水患的严重威胁,“一五”时期,开封并未被确定为国家重要工业基地和重点建设城市。
1952年8月,省政府提请政务院和中南军政委关于河南省会迁址事宜的报告是这样诠释原因的:“鉴于河南省会在开封市,位置偏于全省东部,指导全省工作多有不便;郑州市则为中原交通枢纽,为全省经济中心,将来发展前景尤大,如省会迁往该市,则对全省工作指导及上下联系均甚方便,对该市发展也大有裨益。”
省会搬迁好事多磨
1952年8月,省人民政府委员会第13次会议暨省协商委员会常驻委员会第10次联席会议,一致通过决定,将省会迁往郑州。8月18日,中南军政委员会复函同意,并报呈政务院核备。9月19日,政务院复函同意“河南省会迁址”。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省会迁移大事就这样确定下来。
郑州市档案局“郑州记忆”解说员说,按计划,省会迁郑应于1953年完成。是年5月20日,内务部致函省政府问:“现在已否开始迁移?预计何时迁移完毕?”
更改行政区划,只需一纸公文,而在物理上迁移一省政府机关和成千上万名干部群众,却并非易事。所以省政府函告内务部说:“我省郑州新址建筑工程今年开工很晚,且主要为平房宿舍,办公大楼现还正在设计,至于何时迁郑,尚难确定,需待确定后报告。”
1954年6月5日,郑州市“欢迎省会迁郑委员会”成立,王均智任主任。6月28日至7月3日召开的郑州市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号召全市人民积极筹备,努力工作,以实际行动欢迎省会迁郑。
各项工作有条不紊。1954年9月28日省政府报告政务院、内务部及中南行政委员会的档案,记载了省直机关分4批迁移的顺序:省统计局、省邮电局已于8月份迁郑;省监察委员会、省检察署、省工商联等七单位于9月份迁往新址;中共河南省委(包括各部及党群党委会)、省政府及其办公厅、省协商委员会、河南日报社等32个单位,统一于10月中旬迁往郑州省直新址。对于尚未迁郑的省文委、教育厅、卫生厅、法院等,何时迁郑,待后另报。
在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资料室,记者查到当年的河南日报头版新闻,记录着1954年10月14日开封不平凡的一天。开封市各界1500多人,举行欢送省领导机关迁郑大会。省主席吴芝圃代表省直各机关全体同志,“以万分留恋的心情,向全市人民和各机关干部告别”。晚上,举行了盛大的联欢晚会。
在郑州市地方史志办公室,《郑州市志》记载着郑州成为省会的时间:1954年10月30日,“河南省党、政、军领导机关由开封迁郑,受到郑州人民的热烈欢迎,市委、市政府领导到车站迎接。从此,郑州成为河南省的省会”。
郑州市委老干部局调研处处长刘建中说,开封籍老干部对省会“放弃”开封着实纠结,直到1957年省里开会,还有开封市领导在会上大发牢骚:“省会都迁郑州了,为什么还把铁塔留在开封?”一些开封人更是对到郑州工作的朋友没好脸色:“省会是开封人不要了的。”之后,还会跟一句:“再怎么样,那也是郑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