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路上的老郑州影院,远处的大戏院(河南人民剧院)清晰可见
图片右边那个大的尖顶房就是老郑州电影院,前面那个小尖顶房就是好友老郭家,呵呵,好羡慕啊,他家的对面是三兴里,我家就住在二七纪念塔正对面,后面就是郑州电影院,离电影院很近,可以说近到电影院开演的铃声都能听到(有些夸张,其实就几步路),好友老郭家离电影院仅一墙之隔,他家有个窗户正好对着郑州电影院一个窗户,透过窗户可以一清二楚地看电影,这是最让人羡慕的事(特别是附近的居民),我记得在他家看过电影,记不起是什么影片名了是黑白片。
还有个不掏钱看电影的地方就是我们上小学的学校“二七路小学”,学校有栋楼和电影院紧挨着,从二楼的一侧矮墙下去,有一个小过道,有一米宽双腿叉开蹬着墙上的洞攀爬大约有十米高就是郑州电影院的窗户,就这样双腿叉开蹬着墙趴在窗户上看偷电影,看到激动得时候还不能过于兴奋不然的话会掉下来。现在想想真后怕(真的掉下来,不摔个全死也得摔个半死,就这样,有时进入小过道抬头一看上面一些窗户口上都是双腿叉开蹬着墙看电影的人)。回想起来我们那个年代的孩子们玩的就是一个淘气,那个年代没钱不说,即便是一张电影票也非常难求。还有很多有关看电影的趣事:涂改电影票、等退票、买电影票等等都能勾起往日的追忆......
郑州影院是解放后郑州开业的第一家电影院,首映的影片是苏联片《莫斯科之夜》,就在现在天然商厦的位置,建商业大厦那年电影院扒了。这一年,敦睦路的明星影剧院,长春路(如今的太康路)的明星电影院,乔家门的黎明影剧院等七八家影院接连开业。1954年,省政府迁往郑州,为了解决省直机关干部、家属的文化生活问题,利用河南饭店礼堂开办了“河南电影院”,当时那一块还是一片荒郊野地呢。
那时的电影院分三种,一种是光放电影的电影院,一种是既放电影又唱戏的影剧院,还有一种是一些大单位的礼堂俱乐部。
很多电影院都是临时改建的,也没考虑到群众的需要,影院的地面都是平的。像当时的河南电影院就是这样,但为了不挡住后面的观众,就在前面摆上矮凳子,越往后凳腿越高。坐在后面的观众只能吊着腿坐,看场电影下来腿都麻了。很多电影院都是条凳,连靠背都没有,看电影很受罪,但是人们看电影的热情还是很高。我见过有个姑娘看完电影,从后排的凳子下来双腿发麻,连路都不能走,过了很长时间才缓过劲,慢慢离开。
上世纪60年代,郑州的电影院共有十来家,我所知道的有七八家,比如位于东大街的解放电影院、位于黄河路和文化路交叉口附近的建文电影院,此外还有二七电影院、工人文化宫电影院、太康电影院等。太康电影院(后来更名为818电影院)在太康路郑州购书中心对面大约有50米远的地方,就是现在的民主路东侧,现在好像改成仓库了。
“文化大革命”期间经常演《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等样板戏,其他的电影都封存了。当时的电影《清宫秘史》在“文化大革命”中还遭到全国性的批判。
人民影剧院,1955年改名为百花影剧院,1969年改名为东方红影剧院。
80年代东方红影剧院
东方红影剧院建于1949年,地处郑州市火车站地区正兴街37号,当时取名为中原影剧院。1952年改名为人民电影院,1955年改名为百花影剧院,1969年改名为东方红影剧院。
影剧院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舞台高18米,深14米,台口宽12米,高8米;副台两个,各长10米,高6米,宽5米,原设计座位1900个,随着社会的需求及文化事业的发展,影剧院历经5次大的改造,现影剧院已由单一的影剧经营转变为具有多厅制的综合性文化娱乐设施。现建有一个600多座豪华座椅的影剧大厅,并配有DTS立体声音响;舞台配有自动升降吊杆及宽敞的演员化妆、服装间;另有一个80座、一个60座的豪华SR电影放映小厅;影剧院还建起了一个40座的震撼投影小厅,一个15座的袖珍投影小厅。各放映厅都安装了冷暖空调及通风设备,给观众提供一个环境舒适、优美的娱乐场所。影剧院还建立了招待所,并组建了郑州市百花艺术发展有限公司,主要经营室内外广告业务。
自建院以来,剧院先后接待了我国一大批著名文艺表演团体及许多著名文艺表演艺术家、歌唱家来院演出,也接待了彭真、萧劲光等许多中央领导来院观摩指导。东方红影剧院历年来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重视,一直是郑州市的重点影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