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郑州 >> 秀美山水 >> 印象游记 >> 浏览郑州

古荥探幽(2)

2013/11/16 15:24:25 点击数: 【字体:

  

  无论是鸿门宴的“为人不忍”,还是乌江之刎的“不肯见江东父老”,身为楚国贵族的项羽,在与汉王兵戈相见时,多多少少吃了所谓骑士精神的亏。黄仁宇说:“春秋时代的车战,还是一种贵族式的战争,有时彼此都以竞技的方式看待,布阵有一定的程序,交战也有一定的原则,也就是仍不离开‘礼’的束缚。”

  项羽大概是承脉了“归师勿遏”、“穷寇勿迫”礼仪太多,而落个没脑子的嫌疑。难怪毛泽东在1949年4月挥笔写下“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诗句,狠狠批评了霸王项羽的“革命不彻底性”,同时,也暗指解放军打过长江去,不与蒋介石“划江而治”形成南北朝的决策英明。

  项羽的“沽名”、刘邦的“诡诈”是小处,对历史的演变不起决定性作用,毕竟楚汉相争,是两个集团利益与力量的较量,从史料上看,刘邦几次做出的重大“馊点子”,多少都有萧何、张良的影子。刘邦非完全“诡诈”,项羽也不真很“沽名”。

  荥阳一役,是刘邦先挑起的。汉高祖二年,刘邦辖制五路诸侯,共56万人,东进攻入彭城(今徐州),捣了项羽的都城,楚军反攻至荥阳,汉军在荥阳又聚集了力量,仗着这里高大的土夯城墙(现最高处20米),竟遏制住了楚军的凌厉攻势。

  楚汉两军,前后相持3年,主要的战场始终在荥阳、成皋一带。拿近代的话讲,两军打的是阵地战,以城池为堡垒,野外筑土墙作掩护。在古代,攻城的难度比较大,最过瘾的打法是出城交锋,一方不肯出,另一方就需要骂阵,骂急了还真奏效。比如,汉高祖四年间,项羽离成皋,一再交代大司马曹咎谨守成皋,不得应战,汉军骂了五六天,曹咎熬不过,发兵而败,曹自尽。

  汉高祖三年,楚军破了汉王的甬道,荥阳城粮食缺乏,请和被拒。纪信因相貌、口音颇似汉王,主动要求做其替身。夜间,刘邦命两千女子身着铠甲由东门出,楚军遂四面围击。纪信随后乘坐刘邦的车跟随士兵大喊:“城中无粮,汉王投降。”楚军信以为真,高呼万岁。而刘邦与几十骑兵从西门出逃,奔向成皋。

  项羽见到纪信,问刘邦哪里去了,纪信如实讲了,也没多审,就弄了一些干柴什么的,把纪信烧了。纪信大抵是全人类自有了替身后,第一位为主赴死,后又享受庙堂待遇的忠烈了。他在汉军里,只是一个小将,这也是古荥镇人说的,《史记》上也只写到“汉将纪信”,多大的官衔没注明。

  纪信诳了项羽一把,必死无疑。但那两千小女子的命运,却没有记载,也没有传说,是集体被残酷地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还是掳去做了其他?为什么作史的只关注侯王将相,不着点笔墨给她们?

  刘邦杀人,项羽也杀,不过,史料上多写了项羽的狠。荥阳城在汉王逃走后不久,为楚军破,守孤城的御史大夫周苛、枞公被活捉。项羽拉拢周苛,允封3万户,要说这也够实惠的了,周也算一条汉子,不为“五斗米”折腰,破口大骂,项羽大怒,就命人支口大锅,烹了周苛,顺便把什么也没骂的枞公也杀了。周苛、枞公庙在“文化大革命”时,被毁了后没有再修缮,如今去看,荒凉得已不成样子。

  楚汉鸿沟划界后,荥阳故城战事消弭。西汉时由郡降为县,属河南郡,东汉渐衰,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城废。现在的荥阳已非荥阳故城之地域,而在古时的大索城。

  古荥镇坐落在古城的东北处,面积不及当年的四分之一。古城南墙外760米,沿索须河北岸,东西残存800米城墙,城墙下叠压有商、周灰坑。古时的城墙,都是军事性的堡垒,而荥阳故城历经的战事,也非楚汉一役,晋楚称霸中原,于此鏖战,战国时,秦国血洗此城,秦末农民起义军吴广率众也兵临城下,吴广死于城外,他是被自己人杀死的。

  城西的汉代冶铁遗址,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没有发掘前,当地老百姓传说那片土地都是先人的血染红的,后被文物专家认定,那不过是铁矿石。

  怎么想,两千多年过去,历朝历代士卒的血、骨,早已融了土,如今,这古城内外都种了庄稼,长势良好。

  兴复谁来也

  一条黄河提灌站水道由古荥镇日夜不停向南流入西流湖,然后是一个庞大的水管网,密布到郑州市家家户户,这便是城市赖以生存的自来水供给系统。

  郑州城市供水源,仰仗黄河,若黄河干涸,郑州哪里取水?要么靠南水北调工程供给,要么学先人考虑废城。北魏太和年间,废荥阳,移至现在的荥阳县(古时的大索城),其废城迁民的动机史料记录不详,水的缺失应该是导致先人弃城的因素之一。不单纯是缺饮用水的问题,最致命的是鸿沟水利系统逐渐丧失漕运功能。

  在北邙邻近黄河一段,依稀可辨昔日鸿沟的痕迹。以记者三探古荥实地所见,史料所载的水乡泽国,今天已经再难觅踪迹,荥泽干枯变为田野、索须河现不过一沟渠,称河实在勉强。

  从一些资料看,当年的荥阳为鸿沟水系的源头,人工开掘后与5个自然水道形成一个漕运网,直达淮河。战国时代,其水系连通梁(商丘)、楚(徐州)、吴(苏州)等诸侯国。

  城西的汉代冶铁处是世界上迄今出土最大的冶铁遗迹。古荥人故老相传,那成吨的铁矿石都是由水路远道运来。古代中国城市的水运是交通的命脉,开封也好,洛阳也罢,多多少少有因水系行舟无碍而被择为京都的。隋代的大运河贯通南北,也在于南粮北上。英国人阿绮波德·立德所著《穿蓝色长袍的国度》也谈到了清末中国陆路通行的艰难,水道舟船拥挤繁忙的状况。由此可见当时经济依赖水运的程度。

  汉王刘邦垓下一战后,原打算建都洛阳,由于种种原因,最后入主关中。西汉都城西迁,远离了荥阳,又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对漕运的需求大为减少,因此鸿沟系统的运输一度萧条。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在濮阳决口,向东南狂奔,灌满大野泽再顺菏水经泗水泻入淮水。至此,黄河进入第一个泛滥改道期。黄河无常的改道,不仅使自身的通航受阻,也导致泥沙沉积鸿沟,其后,鸿沟仅剩下一条水道——汴渠(由开封东走徐州)。

  古荥的土壤是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其处地域是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河(古时的黄河从今荥阳的马沟一带向北流而后东走东海的)。由于那时的农具材料、工艺的落后,所以这种土壤的裨益对于先人是十分重要的。汉代以后,铁农具的广泛使用,长江流域的农业逐步取代黄河流域,古荥随大的区域经济走弱也是必然。

  北魏弃城,可能造成当时这一地区人口的锐减,以致土地荒凉。如此推断,缘起在岗李村与村民的闲扯。记者随口探问岗李村李姓有无家谱,结果被村民邀入家中,几人合力挪动实木大床,从床底抽屉中珍而重之地捧出红皮家谱6大本,置放桌案上示于记者,不一会儿聚拢的村民都言自家也有存本,再细问家谱中的不明之处,却无人能说得明白。该村村支书也说不大清,只知道岗李村扎村700多年了,前面的村比岗李还早,已经800年了。

  第二次到岗李村,见了岗李村83岁的李杰三老人(上世纪50年代任村小学的校长)。他说,岗李村是从山西阳城县迁来的,大概时间是元末明初。当年这古荥已少了人烟,移民是为了垦荒。

  黄河的几次泛滥改道,随后带来移民潮也是实情。明初山西人的东迁河南,也有史录。不管古荥镇的村落是原居还是后来迁移,至少有一点是可以佐证的,这片土地确实一度人烟稀少、旷野荒凉,不然也无须迁民于此。据考汉代初期的人口1000多万,到了中期最多时也不过6000万,北魏时人口还不及这个数目,那么相对今天的人口,古时可谓地广人稀,往往城与城间尚余未耕之地,也为整体迁移带来可能。

  城弃就会人空,这也是可以想见的景况。荥阳一名,处荥泽水西北(水之北为阳)而得名,隋易名荥泽县,清康熙年间,又被黄河淹没,复在荥阳旧址设城。今天古荥后缀已无“阳”字,一是有别今天的荥阳县,二是现已经没有泽水之北的地貌,也就多少没了缀“阳”的理由。

  汉代以前,荥阳至少繁荣了1000余年。其后,它再也不是历史足迹的聆听者和代言者了。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2006-08-11
0
下一条:又登大隗山上一条:拜谒少林登嵩山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